負電價並不稀奇?這其實是歐洲常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5 月 18 日 8:45 | 分類 能源科技 , 電力儲存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負電價並不稀奇?這其實是歐洲常態


可能大家還記得不久之前的負油價,美國時間 4 月 20 日,美國原油期貨價格暴跌,西德州輕質原油 5 月期貨價格暴跌超過 300%,歷史第一次跌到負值,收於每桶 -37.63 美元。

美股熔斷至少幾十年前還有過一次,但原油跌破負值還是 1983 年石油期貨在紐交所交易以來首次。

今年對很多人來說的確稱得上「活久見」,因為美國負油價之外,最近還有歐洲多國出現負電價現象。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自從今年 3 月歐洲各國陸續實施封鎖政策,德國、比利時和法國等國家均出現負電價現象。

別大驚小怪,其實現在這是常態了。和原油跌到負值不同,負電價的出現頻率還高不少,這是因歐洲電力現貨市場 EPEX Spot 自 2008 年開始允許負電價,而歐洲已成為全球負電價出現最頻繁的地區。

根據資料,德國最近幾年每年都出現負電價,如 2008 年有 15 小時負電價,2009 年有 71 小時,2015 年最多,達 126 小時。

為什麼會出現負電價、負油價,且真能越用越賺錢?

原油和商業用電都是商品,資本主義大老靠著賣商品賺錢,怎麼可能搞出負值?事出反常必有鬼,但其實用學校歷史課就能解譯基本原理。

▲「名場面」倒牛奶。

歷史課本的政治經濟學講過 1929~1933 年碰上世界經濟大蕭條,是全球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倒牛奶就是「名場面」之一。為了防止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幾十萬加侖的鮮牛奶公開倒掉。

或許倒牛奶的實際情況沒有課本寥寥數句那麼簡單,但指出的供需關係,卻是經濟學不變的基礎理論。

(Source:SilverStar at English Wikipedia / CC BY-SA

供需關係是指在商品經濟下,商品供給和需求之間相互關聯、制約,同時也是生產和消費關係。供需關係可簡單分為 3 種:供不應求、供大於求、供求均衡。

歐洲電力市場出現負電價,原理上也可用供大於求導致價格下跌解釋。

從需求側來說,此季處於下跌很好理解,遠端工作讓商業用電減少,大量小商店歇業,雖然家庭用電增加一些,但總體呈下跌狀態。據第一財經報導:

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全球能源回顧 2020:武漢肺炎危機對全球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影響》報告,今年第一季,防疫措施導致歐洲電力需求下降 20%,法國下降至少 15%,德國下降近 10%。

供需失衡導致價格下跌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會跌到負值?那要更具體分析歐洲電力市場的策略──即時平衡和競價上電網。

根據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助理教授吳微介紹,沒有大規模儲能裝置下,電力在發電廠和用戶需求之間是動態平衡,用戶需求量升高,發電廠也會立刻增加發電量。

但用電有尖峰和離峰之分,並非 24 小時都一樣用量,考慮到應付尖峰,電力系統要能滿足高負荷情況。離峰時電力需求驟減,但要考慮電網的穩定性等,一般不會讓發電量驟減,減少電網癱瘓的風險,所以就出現電力過剩。

為什麼年年都有人說地球一小時停止用電這類活動沒用,就是猛然減少用電對電網來說並不健康,頻繁開開關關造成的傷害和經濟損失並不小,只會產生大量過剩電力。

根據資料,德國負電價時,褐煤發電廠仍要保持最低 42% 額定功率,核電的最低功率更高達 49%,只有天然氣發電廠能將最低功率降到十分之一。

另外由於採用競價上電網策略,當電力過剩,不同能源間價格最低的會優先交易,反正就是誰出的價格低就用誰的。

不過負電價背後還有另一大推手──可再生能源發電。

可再生清潔能源在歐洲大規模擴建對電價波動有推波助瀾之效。為什麼德國負電價出現頻繁?正因德國清潔能源利用率高。據統計,2018 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總電力消費 33%。

借助太陽能、風能、潮汐等自然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類別,最妙的地方在於成本低,看老天爺賞臉吃飯,並不以化石能源這種非可再生資源儲備為轉移。

如風力發電如果碰上合適天氣,即便考慮營運成本等支出,在整個德國發電量大的情況下,單位電價成本仍然很低,甚至可捨棄不計。

遇到好天氣,再碰上像聖誕節這種人們放假、工廠停工、商店關門的時期,就很容易產生供過於求的狀況,而多出的電量如果沒有地方消化,就只能降低售價。

另外德國風力發電占總電力供應 12% 左右,所以邊際電價非常低。

即便如此,多出的電力大不了免費送不就行了嗎,發電商為什麼要搞負電價,賠錢賺聲量?

其實是因許多歐盟國家有補貼可再生能源發電,如德國 2014 年 8 月 1 日發布的新版《可再生能源法》就規定扶持低成本能源先行,明確定義風能、光伏及沼氣的擴建目標,並再次修改補貼額度。

雖然補貼降低,但因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更低,所以只要負電價的絕對值不超過政府補貼額度,那麼即便是負電價,對發電商也是有利可圖,再加上競價上電網規則,電價自然能逼近底線。

最關鍵的是,普通消費者能從負電價獲益嗎?

答案是能,但非常小,幾可捨棄不計。再以德國為例,電力批發價格占家庭電費的比例並不高,僅五分之一左右,其他還包括稅收、可再生能源的融資費用和電網的費用等。

其實德國民眾該擔心的並不是「反常」的負電價,而是電價上漲的問題,因為這幾年德國一直擴建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新能源附加費一直上漲導致電價上漲,2012 年電價比 2005 年高 40%,2018 年比 2016 年甚至高了 150% 之多。

由於中國沒有競價上電網原則,儘管山東去年和今年都出現即時負電價結算,但總體穩定,且還有制定電價的發改委在監視。

所以負電價不稀奇,電價穩定才最重要。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