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舉「反壟斷」的真面目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08 月 31 日 0:01 | 分類 中國觀察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大舉「反壟斷」的真面目


中國大動作調查外商,背後的原因各方臆測。早在今年二月,政府就完成反壟斷法的配套,讓執法師出有名。外企、陸企的攻防戰,未來會如何發展?

今年夏天,中國政府密集反壟斷調查行動,正把外商從獵人打成獵物。

從蘋果電腦到微軟,從賓士到通用汽車,這一波鎖定資訊、半導體到汽車產業中全球頂尖企業的「調查」,過程彷彿電影情節:調查人員無預警現身,強行進入外國企業辦公室,現場約談、查扣電腦、帶走資料,然後召開記者會證實。

中國商務部的說法是,查壟斷行為不存在「排外」,而是涉案外商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根據中國「反壟斷法」,企業可以被課相當於前一年營業額一○%的罰金。

儘管外國政府與商會關切、抗議,被點名的外商除了配合調查、主動降價,還努力釋放善意。七月底,全球智慧型手機晶片盟主,美國高通(Qualcomm)的執行長莫倫科夫親赴北京,宣布將投資一.五億美元,支援中國初創企業。

 

邁向「產業強國」之路

中國這一波反壟動作的目的為何?撇開大國角力、國家安全等說法,更值得觀察的是,中國企圖從「產業大國」蛻變成「產業強國」,產官聯手,迎戰近年來「洋進國退」,西風壓倒東風的趨勢。

「官方也許不承認,但是痕跡很明顯,」一位北京清華大學經濟學者直言,「那些問題一直存在,以前不查,為什麼現在要查?」

「今天的中國,雖然有大國的樣貌,但是表裡不一,競爭實力跟不上企圖心,」經常往來兩岸,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詹益鑑觀察。

汽車產業就是明顯例子。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汽車製造國,也是最大市場。但在國內市場,自有品牌市佔率卻連年滑落,已跌到兩成以下,取而代之的是歐、美、韓系車款。

同樣的,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國與市場,手機業者有心在 4G 時代奮力一搏,卻面臨晶片技術操之在人,不繳權利金,就走不出國門的尷尬局面。

剛剛搶下中國市佔率第一寶座的小米機,就是一個例子。它雖然在短期內爆紅,並在中國大陸擊敗蘋果、三星等世界品牌,但是自主的專利有限,影響力仍限於中國,一位台商觀察。

比較大陸專利權申請類別,政治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文杰發現,在中國,專利申請數量雖然可觀,但是明顯偏向技術含量不高的「外觀設計」(五二.四%),攸關技術競爭力的「發明」(二八.九%)中,外資企業的比例竟高達八成六。

「很明顯,當年開放市場換技術的策略,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台灣少數專研中國大陸法制的王文杰說。

 

壓制外商  為陸企爭取空間

反壟斷法執行機構之一的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也坦承,中國從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放市場、吸引外資的策略,雖然讓它在極短時間就成為世界第二大外資進口國、第一大製造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外資項目技術外溢不足,沒有充分發揮推動創新的應有作用。」

但是,陸企急起直追的企圖心卻不能小覷。

今年初,聯想收購摩托羅拉手機部門,取得兩千項行動通訊專利;華為的全球專利更已達到三萬六千件。前國巨電子副總經理、現任能率壹創投總經理胡湘麒觀察,在資訊科技領域,中國與歐美的技術落差已經有限,就連微軟的操作系統,看似無力取代,但是在行動上網時代,卻已有 Android 的平台可以替代。

「如果反壟斷能對外商的發展產生壓制效果,確實可以給陸企更多時間和空間,」胡湘麒說。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挑戰外商時,手法的細膩與專業。

這一波反壟斷調查制裁,商務部其實早從今年二月就進行反壟斷法的配套作業,提出禁止濫用知識產權的「規定」,讓執行部門更「師出有名」。

王文杰提醒,當中國大陸愈來愈懂市場經濟遊戲規則,外商真的必須有更多危機意識。否則即使過了反壟斷調查這一關,還可能冒出如環保法規等新門檻。在中國,「法律就像水,裝在什麼容器,就長什麼樣」他說。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