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補貼政策,築起電動車保護高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11 月 04 日 0:00 | 分類 汽車科技 , 科技政策 , 電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政府補貼政策,築起電動車保護高牆


在電動車逐漸普及後,電池好比石油,是民生重要物資,被各國視為「戰略物資」,還兵分二路,一方面設置障礙,阻止外國品太容易進入;其次則是積極扶植國內供應鏈,歐盟、美國、中國的動作都很明顯。例如特斯拉在矽谷誕生,原本和科技公司一樣,打算自己做研發和行銷,把代工交給台灣,但 2008 年金融風暴後,接受美國政府補貼,只好將汽車主要生產基地設在美國,並研發自動化產線,與松下合資的電池工廠 Gigafactory,耗資 50 億美元也蓋在內華達州。更不用說現在美國總統川普,無所不用其極要把汽車業留在美國,會使用什麼誘因和手段了。

南韓兩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三星 SDI、樂金化學(LG Chem)早就看準中國市場的商機,各在西安、南京設廠,規劃產能分別可供應製造 4 萬輛、5 萬輛電動車,去年卻無法通過中國政府認證,拿不到補貼,產品就銷不出去,只能眼睜睜看著中國的 CATL、比亞迪、天津力神、國軒高科等坐大。業界人士表示,中國就是有辦法改法規卡外商,後來薩德事件後,更是連法規都懶得改,直接就是不行,讓兩大韓商錯失產品卡位黃金期。日本日產汽車旗下的電池廠 AESC,今年也賣給中國金沙江創投,可見中國電池商機好看不好吃。

從電池的重要性及各國政府的態度,就牽引出投資風險,即使市場成長、技術好、產能到位,也不代表投資股票會賺錢。連南韓大財團都會栽跟頭,更不用說相對弱勢的台商了。

車用電池這個產業不一樣,即使電動車、電池需求成長很快,對於長期投資人,絕不是隨便買隨便賺。因為,汽車、能源革命不像 3C 產品,可以慢慢滲透,這兩個都是火車頭工業,每個政府補助推廣電動車之際,同時身負培養本地供應鏈的重任,「電動車保護主義」興起,也是台商相關鋰電池廠商最大風險所在。

除了保護主義,現階段,各國政府為推廣電動車,都有補貼政策,每年的補貼額度用完,市場需求就中斷,而且,各國的補貼標準也會變,一旦不符合,馬上就自供應鏈中除名,因此補貼政策也是投資風險之一,尤其業務瞄準電動車的企業,首當其衝。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