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AI 實踐年,科技部全力布建研發基礎環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2 月 07 日 14:33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尖端科技 , 新創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2018 AI 實踐年,科技部全力布建研發基礎環境


隨著人工智慧(AI)此波浪潮來襲,科技部已於去(106)年擬定 AI 科研戰略,全力布建 AI 研發的基礎環境,透過建構 AI 主機、AI 創新研究中心、半導體射月計畫、打造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及科技大擂台 5 大推動方向,帶動產業投資與應用,以提升臺灣未來在 AI 領域的競爭力。

  1. 跨領域-強化跨域結合,激盪創新綜效

數位醫療(生命科學與工程技術結合,強化領先優勢):建構在臺灣 ICT 產業的成熟與優勢技術基礎上,結合 AI 科技的醫學效能,跨域整合生技醫藥、前瞻醫材、半導體、電子工程及大數據等領域能量,發展 AI 臨床診斷與治療決策輔助系統、電子神經網絡訊號偵測與解譯、電子神經追蹤與治療裝置/藥物等醫療新科技產品,推動新一波創新數位醫療產業之浪潮。

人文社會創新(人文連結科技,催生跨虛實火花):人文的扎根源自對生活憧憬與文化創意,常常是從無到有的突破;而科技創新的力量則來自於科學研究與知識積累,是從一到無限的高速進展。科技部已與文化部攜手創造藝術家與科學家間的先期微型碰撞,獲得熱烈迴響,並透過實質的行動建立合作平台,期以漫畫科技競賽及文化科技論壇等活動,開展各項文化與科技的跨域無極限合作機會。未來科技部將更積極推動AI與人文社會相關議題的對話,除有關法律、心理、語言、哲學及管理等領域已經進行對談,並將以開放思維,納入文學、藝術、考古等多元面向的不同題材,透過豐富的人文社會素材汲取,發揮觸媒趨動的效果,與 AI 科技交流激盪出不同的火花,發展衍生改變未來的任何可能性。

  1. 跨部會-運用AI技術,推波轉型契機

科技部+農委會:合作推動「智慧農業」,將 AI 相關創新技術應用於農漁畜業,透過引導學研界扣合農業需求,使創新科研成果與 AI 實際應用於解決環境、耕種及保鮮的問題,建立安全便利農耕及漁、畜飼養環境,讓農業邁向智慧化,翻轉臺灣農業成為具國際競爭力之輸出產業。

科技部+文化部+經濟部:共同推動「跨虛實科技人文計算平台」,以推進國內文化元素的科技應用研發,建置虛實混合 GPU 算圖平台基盤及提供服務,加速注入文化元素的科技應用研發。未來將建置全新跨虛實算圖平台,可支應多元高速運算,動畫特效、VR/AR、即時算圖等功能,期能達到「激勵產業導入數位創新」、「加速內容創新及數位創意產業發展」及「促進先進數位科技、文化科技與內容創新應用研發」等效益,未來除能滿足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所需,並發展符合國際水準之標竿技術。

科技部+經濟部:刻正規劃推動「AI 101計畫」,鼓勵廠商提出實際遇到且可藉由 AI 解決的問題,也同步將培訓之 AI 人才媒合至產業界,將學界 AI 相關研發成果導入業界,尋求具體解決方案。計畫除希望提供企業解決方案外,也能僱用蹲點之 AI 人才,達到人才培育和增進就業的目標。

除了與上述部會合作外,科技部亦積極與其他部會結合,如與金管會共同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創業」,與交通部及環保署共同合作「民生公共物聯網計畫」,發展自製 AQI 氣體感測元件,以扶植相關新創產業。

  1. 跨產業-透過 AI 加值,啟動智慧生活

為打通 AI 軟、硬體的任督二脈,協助臺灣全新升級 AI 研發環境,科技部推動「建構雲端服務及大數據運算平台」,發展前瞻智能應用之軟硬體技術與服務,橋接產業應用。未來 AI 運算資源服務除了原有政府與學研界使用的 50% 外,另 50% 將提供創新產業應用推動,涵蓋面向從硬體的核心裝置(如晶片、雲端運算系統及終端硬體),加上演算法技術(如深度學習/機器學習、開發平台架構、語音或影像辨識,及大數據趨勢預測分析),最終將人工智慧應用到金融科技、智慧製造、智慧醫療/健康及智慧交通等,透過AI之加值讓產業及民眾生活具體改變。

又如「國際產學聯盟」計畫,亦橫跨生技、綠能、材料、半導體、金融科技、智慧照顧、農業科技、航太科技、智慧製造等前瞻領域,未來更將籌組 AI+ 醫療、AI+ 金融等主題性聯盟,讓學術研究走出象牙塔,達到加乘效果,創造社會效益及產業價值。

  1. 跨國際-深耕技術研發,刺激 AI 應用

科技部將聚焦 AI 領域,整合國內產、研、法人的能量,透過駐外科技組與國際重點國家或組織,進行跨國多邊的科研合作,並建立AI前瞻科研、人才培育、創新創業的平台,槓桿國際資源,提升臺灣科研能見度,開展國際合作的新佈局。同時,將於近期新設立以色列科技組,借鏡其優異研發能力與新創生態的經驗,以小國創富,擴大臺灣AI產業的價值。

前項提到的「國際產學聯盟」,也是在小國大戰略的思維下開展跨國合作。例如透過本計畫,已促成政治大學與劍橋大學簽約建立策略聯盟,並共同發表「2017 亞太地區替代金融研究報告」。此外,本部另於 107 年 1 月號召全臺 32 個新創菁英團隊,勇闖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性電子展(CES),國際募資及接單皆大有斬獲。

面對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新契機與挑戰,科技部亦於今年正式成立「AI 創新研究中心」,聚焦生技醫療、AI 核心技術、智慧服務、智慧製造等領域,深耕工具及數據平台的技術研發,並鏈結產學研與接軌國際,形成世界級AI研發聚落。將半導體製程與晶片系統研發、無線通訊網路等臺灣目前相對具有優勢與機會之研發項目以具體的行動方案加以推動,並推動量子電腦等跨國際之科技合作,趕上世界技術水準。

  1. 跨人才-提供跨域舞台,激勵跨域研究

科技部全力打造吸引國內外 AI 人才的研究環境,針對專案計畫的主持人,核給最高每月 6 萬元之研究主持費,研究中心及轄下之研究計畫亦可自行訂定合理薪酬延攬及聘用海內外優秀專職人才,另建立跨領域技術團隊合作,培養科技領袖人才,培養關鍵技術的優秀科技領袖人才,將號召國內外逾 300 位 AI 專家學者投入相關技術發展與應用,並培育 3,000 名人才。此外亦導入國際流行的研發創新模式,透過首獎新臺幣 2,000 萬元之擂台賽方式,廣徵好手參與投入並激發更多創意,未來競賽成果亦可應用於產業發展,推動人工智慧的能量。

另為加強專案計畫的實質整合,充分發揮 1 加 1 大於 2 的綜效,科技部推動以「單一整合型計畫型式」的補助,由總計畫主持人扮演「桶箍」的角色,統籌專案計畫執行、分項子計畫協調、研究人力整體調度及經費合宜配置等,統合團隊能量,長期培養優質且具國際競爭力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