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後 Otto 時代:自駕卡車新軍 Kodiak Robotics 融資 4 千萬美元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8 月 12 日 0:00 | 分類 自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開啟後 Otto 時代:自駕卡車新軍 Kodiak Robotics 融資 4 千萬美元


對自動駕駛開發者來說,半掛卡車的自動駕駛化彷彿當下唯一觸手可及的勝利果實,即使都是龐然大物,跑起來「腳底生風」。

不過卡車也有自己的優勢:首先自駕卡車主要在高速公路行駛,且與其他車輛相比路線較固定。因此,說服車隊管理者擁抱自動駕駛要簡單多了,別忘了,美國運輸市場的卡車駕駛員缺口巨大,至少得再招 5 萬人才能滿足需求。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在 Uber 解散自駕卡車計畫一週後,業界又迎來新生軍 Kodiak Robotics 和順利融資 4 千萬美元的消息。

這家成立僅 3 個月的公司藉機向全世界宣告,要伸手摘掉「勝利果實」了。

▲ Kodiak 聯合創始人兼 COO Paz Eshe(左)與聯合創始人 Don Burnette。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是哪來的「野雞」公司敢如此大言不慚?別著急開罵,Kodiak Robotics 的創始人之一──Don Burnette,之前曾是 Otto 的聯合創始人。

2016 年被 Uber 高價收入囊中的 Otto 可是為 Uber 找了不少麻煩,與 Google 的專利訴訟,賠償後者數億美元;發生致死事故後,Uber 的自動駕駛業務陷入停滯。苟延殘喘數月後,Uber 終於給自駕卡車計畫判了死刑(Burnette 其實今年 3 月就已離開 Uber )。

目前 Kodiak 只有 10 名員工,4 千萬美元的 A 輪融資將用於團隊擴充和產品開發。

別看自動駕駛公司數量眾多,但其實還是小圈子,改名換姓重出江湖是家常便飯。

Burnette 也在不斷跳槽和創業中成長。最初,他在自動駕駛「黃埔軍校」卡內基美隆大學學習,2010 年加入Google 自動駕駛部門(即現在的 Waymo)。

2016 年時,他和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同事 Anthony Levandowski 一起離開 Google 創立 Otto(還有另一位 Google 老將 Lior Ron)。結果創立才幾個月,就被 Uber 6.8 億美元收購。

但因 Levandowski 竊祕風波賠償 Waymo 2.45 億美元後,Uber 決定拋棄自駕卡車。眼見人走茶涼,Burnette 決定再次出走一拚。同時,Levandowski 也已註冊新公司 Kache.ai

Uber 自駕卡車計畫倒下讓市場空間一下子大起來,未來肯定會有一大批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成長。不過,剛拿到融資的 Kodiak 可不只是「按下 Reset 的 Otto」

貨車行業絕對算得上美國經濟支柱之一,美國貨運協會資料顯示,全美卡車每年承包貨物運輸量的 70%2017 年營收高達 7,190 億美元。

「自駕長途卡車會成為自動駕駛技術應用的第一個領域,我們很高興能參與。卡車是自動駕駛業的殺手級應用,這點我始終堅信。」Burnette 說。「Uber 更專注自駕車業務人盡皆知,我的時間有 80% 90% 都貢獻給汽車。與想多路通吃的大公司不同,我們會 100% 專注於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自駕長途卡車。」

「現在的自駕卡車業已不比當年 Otto 創立的時代」,Burnette 說。過去兩年半,感測器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當時統治光學雷達市場只有一家公司 VelodyneWaymo Uber 的爭端也源於光學雷達),現在市場已有數十家光學雷達公司,自駕車使用的鏡頭、雷達等感測器也越來越豐富。

同時,Burnette 表示新團隊也在積累大量經驗,不再只是派大量工程師解決問題,而是雙管齊下向卡車司機和貨運公司取經,以理解整個物流業面臨的挑戰。「這是更成熟的視角」,Burnette 解釋。

雖然 Kodiak 不願透露詳細業務規劃,也不願公布車隊未來的測試地和合作夥伴,但可能還是會繼承某些 Otto 的商業型態,即打造平價的配件系統,用於改造現有卡車。當時,Otto 系統定價為 3 萬美元。

Kodiak 已開始接洽感測器製造商以購買所需產品。「我們採用宏觀視角,為的是使用不同感測器。」Burnette 說。「我們要做的既不是特別便宜的低級貨,也不是極端昂貴的高級產品,我們嘗試整合當下所有方式的優點。」也就是說,Kodiak 的獨有賣點是對所需計算和感測系統的整合並負責駕駛時決定。同時,他們也不會自行研發感測器,一切硬體都從第三方購買。

未來,與 Kodiak 同台競爭的包括新創公司 Starsky Robotics(今年 3 月已在佛州完成全自動駕駛測試)、Peloton(專注卡車編組)和瑞典 Einride(這家公司完全與人類司機劃清界線,連駕駛座都不留)。

卡車業的前輩也沒閒著:Volvo 和戴姆勒都拿出自駕卡車原型,且開始在歐洲進行緊鑼密鼓的測試。

反觀普通的自駕車,開發已進入平台期,公開道路的各種變數讓工程師焦頭爛額。不過在 Kodiak 看來,自駕卡車的研發不斷提速,因高速公路和洲際公路等路況下,騎自行車的人、行人和交通號誌等麻煩事都不存在。

▲ Lior Ron。

據了解,與 Kodiak 融資 4 千萬美元幾乎同時曝光的還有另一條重大新聞,就是當年和 Burnette、Levandowski 一起離開 Google 創辦 Otto Lior Ron 要回歸 Uber 了,他將負責重建 Otto「坍塌」後的 Uber 貨運業務 Uber Freight。看來,Uber 還是不願讓花掉的 6.8 億美元輕易打水漂。

這也是 Uber 談判幾個月才換來的成果。公司內部,Uber Freight 看作潛力最大的增長點,能與其相提並論的恐怕只有快速發展的 Uber 食品快遞服務。除此之外,協定還保障 Otto 公司原有股東的經濟權益。

Uber 召回 Ron 也是考慮到這點,雖然之前他曾為 Google 工作,但部門與 Waymo 無關,因此不會再受商業機密案的困擾。

「我們開啟 Uber Freight 業務主要是為了支援辛勤工作以推動經濟運轉的人們。」Ron 聲明,未來他將直接向公司 CEO Dara Khosrowshahi 報告。

成立一年多,Uber Freight 其實與自動駕駛搭不上關係,運作型態和普通 Uber 叫車應用類似,可幫助卡車司機規劃工作。Uber 也聲明解釋將為該業務提供雙倍投資,但並未公布具體數字。

自駕卡車公司確實門檻不低,但現在的技術還不足以讓卡車司機全部下崗,不過讓司機在車上做些文書工作或休息一會罷了。當然,還能幫忙緩解全產業缺人的情況,但真正撒手不管方向盤,恐怕還不實際。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