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創新的華碩總能站上浪頭,只是潮退後呢?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19 日 7:30 | 分類 xR/AR/VR/MR , 人力資源 , 平板電腦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懂創新的華碩總能站上浪頭,只是潮退後呢?


iPhone 發表年度新機,最高階機種 OLED 螢幕機種規格 6.5 吋,創史上最大 iPhone,同一時間,華碩卻在同月傳出電競部門內平板業務以及手機電信業務縮編,預估影響數十人。

兩個看似獨立事件,背後卻有關連意義:當手機已大如平板,平板市場勢將萎縮;當大平板推出,中小尺寸筆電勢必無用武之地。

▲ iPhone XS Max 推出後,手機螢幕尺寸朝 6.5 吋邁進,平板生存空間勢必更將縮減。(Source:蘋果

要看懂華碩現在的人事精簡問題,就必須理解 10 年間的時空背景。市場需求就如海浪,一段時間就會改朝換代,PDA、電視遊戲機都曾風靡一時,但當風向轉變,企業隨機應變,重新資源配置不僅理所當然,更應當機立斷。

然而從當年小筆電、平板盛事,到今年的組織改組,華碩雖都嘗到獲利果實,但收尾都有拖泥帶水的問題。

平板團隊曾建戰功,轉戰電競

華碩 9 月傳出人力精簡消息後,人資部門通知部分員工調動訊息傳出,據了解,華碩剛完成年度績效考核,因為高層發現電競部門專案較雜,2019 年重新擬定營運策略後,決改為專注電競電腦營運,減少平板專案。

▲ 華碩 ROG 記者會發表採用 NVIDIA GeForce GTX 1080 繪圖處理器的超薄型電競筆電 ROG Zephyrus,目前電競筆電已經成立獨立部門。(Source:華碩)

原平板團隊併入電競電腦部門後,最初替電信客戶開發的手機產品線也將收斂。相關職位也因此減少,粗估釋出數十人人力,將由人事部門協助於內部及外部轉職,尚不至於到大規模資遣申報等級。

至於手機部門開發的電競手機,華碩重申是手機事業群重要策略專案,聲勢看好,公司肯定會規劃長期投入經營,換言之,ROG 手機定位已獲得認可。

EeePC、平板浪起浪退,宜漂亮下台

那麼,華碩組織縮編的時空背景為何?還記得華碩小筆電 EeePC 嗎?2007 年華碩以一台拿掉光碟機,螢幕只有 7~10 吋的迷你筆電,因為單價只賣 1 萬多元而造成轟動。

▲ 華碩推出 EeePC,曾被視為破壞式創新案例。(Source:華碩)

這台殺手級產品剛好滿足當時市場缺口,10 年前,一台筆電螢幕 12 吋以上,價格昂貴,一台可以買 1~2 台 iPhone,加上內建硬碟,震不得,攜帶便利性低。

萬元小筆電推出後,價格低,體積輕巧,消費者輕鬆帶出門,電池夠力,讓消費者連電源線都不必帶上,加上後來內建 SSD 硬碟,抗震耐晃,立刻帶來上千萬台銷售量,連惠普與戴爾等歐美品牌都不得不跟進。

EeePC 推出後,也形塑了未來消費者把資料放雲端、電腦記憶體僅 128GB 的新趨勢。EeePC 讓華碩在 2008 年 EeePC 出貨超越常規筆電,成為系統部門大當家,但庫存過高也讓華碩跌過一跤。

▲ 2010 年蘋果推出 iPad,讓華碩 EeePC 市場快速更替,後來華碩也推出變形平板迎戰。(Source:蘋果)

2010 年蘋果正式發表 iPad,華碩 2011 年以變形平板 Transformer 迎戰,由於 Google 憂慮 iPad 攻城掠地,上門找華碩合作推出 Nexus 7 平板,讓華碩平板出貨量在 2013 年也衝上千萬台成績。

但好景不常,2014 年華碩開始推 ZenFone 智慧手機多角佈局,尚未站穩腳步,2015 年平板市場就開始大幅萎縮,華碩不斷下修平板出貨目標,但平板團隊人力調整牛步。

執行長沈振來 2016 年坦言,平板兩年內市場出現了大變化,平板團隊會安排做新業務,比方開發 AR 或 VR,但這個部門調整時間比預期長,從 2015 年調整到 2017 年,平板併入電競電腦部門才告完成。

扎根技術,主機板確立霸主地位

回顧 10 年,華碩確實是一間不斷在產品創新的品牌,華碩擅長掌握了浪潮的起始,不甘於只做科技業的追隨者,但弱點卻是,當浪退潮時,往往不知如何快速收尾,以致錯失了最佳時機,把在浪峰賺到的部分利潤,退潮時又吐了回去。

華碩擅長研發創新,內部無論 AI 或雲端技術,都走在台灣業者前頭勇於投入,華碩是第一個敢推品牌家用機器人的業者,今年協同廣達拿下國網中心 11 億元 AI 雲端標案,在主機板產業更是屹立不搖 20 多年,已是堅不可摧的龍頭地位。

▲ 華碩一向走在科技創新前頭,不論 AI 或 5G 都積極參與。圖為執行長沈振來和高通副總裁暨台灣區總裁劉思泰同桌談論台灣發展 5G 問題。

華碩近期在內部啟動 2019 年營運計畫,除因應產業變化,各部門訂定 2019 年營運策略,人力資源規劃作業也同步展開。人力的規劃有兩方向,一是提供工作平台,讓員工發揮所長,二是按人事作業流程,提供轉職方案。

▲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主導開發機器人 Zenbo,儘管知道初期不會有大銷量,但仍堅持自主技術研發,是華碩的 DNA。(Source:華碩)

台灣科技大廠最大的優勢就是彈性跟硬體創新,即便科技業浪頭如今已朝應用及軟體技術發展,但硬體的體驗仍無極致,一個不斷強調練內功的企業,如何在看見浪要退潮時,果斷減少兵力資源投入,才能把在浪峰賺到的財富,真正放在口袋裡。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