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Google、微軟 CEO 都是印度人?四大特質讓印度「盛產」執行長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02 日 12:00 | 分類 人力資源 , 職場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為什麼 Google、微軟 CEO 都是印度人?四大特質讓印度「盛產」執行長


根據派思諮詢(Apex Recruiter)2015 年統計,《Fortune》公布的美國 500 大企業中,有 75 位外籍執行長(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其中 10 位執行長是印度裔,超過英國的 9 人,中國甚至無人上榜。

人才管理顧問公司億康先達(Egon Zehnder)統計,標準普爾 500 指數(Standard & Poor’s 500)的 500 間上市公司中,印度裔的執行長數量高居第二,僅次於美國。

進一步檢視,這些印度裔執行長所屬企業,囊括科技、軟體、金融、消費產業的領頭羊,例如微軟(Microsoft)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Google 執行長桑德爾‧皮蔡(Sundar Pichai)、萬事達卡(Mastercard)執行長安杰‧班加(Ajay Banga)、百事公司(PepsiCo)董事長盧英德(Indra Nooyi)。

不僅如此,印度人在美國大企業的管理層以及創業比例也不斷攀升。例如 Google 的 13 位高階主管,有 4 名印度裔;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4 年指出,雖然印度裔占美國人口數僅 1%,但他們領導矽谷(Silicon Valley)科技公司的比率已超過 25%。

技術與管理能力並重,MBA 學歷已是競爭基礎

為什麼印度「盛產」高階主管?早在 2011 年,《Time》雜誌就撰寫專文〈印度的主要出口:CEO〉(India’s Leading Export:CEOs),探究大型跨國企業,為何偏愛聘用印度管理者。

第一個關鍵在於,1947 年印度獨立後,政府把「發展管理能力」視為振興印度的重要議題。1961 年,他們開始建立菁英教育學院,2007 年成立印度管理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IIM),提供工商管理、企業管理等課程,如今共有 7 個校區,萬事達卡執行長、百事公司董事長皆為具代表性的校友。

同時,擁有 13 億人口的印度競爭激烈,IIM 每年的報考人數有 30 萬名考生,從中僅錄取約 2,000 名學生。在印度人眼中考上 IIM,比進入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還值得。

更重要的是,印度還把工商管理碩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下稱 MBA)課程,向下普及到高中。 清華大學印度中心主任王偉中表示,印度學生習慣在修習專業技術、工程學位的同時,還攻讀商管課程,因而建立一大優勢──印度的人才能兼具專業技術與管理能力。

根據印度媒體《livemint》2016 年調查,印度 500 大企業(S&P BSE 500 companies)中,有 144 位執行長擁有 MBA 學位(約占總數四分之一)。乍看之下,比例好像不高,但攤開其他數據,擁有「其他」學位 112 人、工程學位 81 人、會計師學位 28 人,這份報告同樣表明,多數印度執行長的共同能力、基本特質,就是念過管理學位。

除了高階主管,印度基層工作者也重視管理。中國中興通訊印度分公司前執行長汪濤說,有次他查看印度員工履歷,發現每個人的教育經歷都有 MBA 學位。起初他以為人資部門篩選較優質的履歷,直到審閱近千份文件後,他才驚呼:「根本找不到沒有 MBA 學歷的人!」

民族組成複雜、宗教多元,造就富包容力的「軟實力」

另一方面,印度有 10 個大民族,包含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等 7 種宗教信仰,再加上區分階層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影響,獨特的環境背景,人們必須得不斷對話、解決衝突,深化印度人的「隱形優勢」。

舉例來說,耆那教(Jainism)奉行「無所有」的價值觀,教徒會全裸修行,與一般的法律規範、道德觀衝突,此時就必須互相包容、理解,尊重彼此,如何和觀念不同的人「溝通」,顯得相當重要。

印度人擅長溝通的特點,也能透過數據調查佐證。美國南新罕布夏大學(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在「印度管理者的領導風格」(Leadership Style of Indian Managers)研究,比對印裔與美裔的管理者,發現印度人除了擁有高度專業知識,更具備謙虛的個人特質,像是信任團隊、勇於承擔錯誤等。

這些領袖氣質與適應力,在多位印度執行長身上都清晰可見。比方說,微軟執行長納德拉以「富有同理心」聞名,上任後成功改變企業文化;Google 執行長皮蔡為人內斂,觀察、協調的能力卻很突出,深諳掌握人心的技巧。《日本富比士》(Forbes Japan)曾報導,皮蔡的人緣極佳,好到從未有人在他背後說壞話。

22 種語系、17 種官方語言,英文成為基本溝通能力

最後,印度人還有一個基本強項,扎實的英文能力。印度有多達 22 種語系,就連鈔票也附上 17 種官方語言,可見種族的複雜程度。換句話說,他們每到一個行政區,彼此語言不一定相通,加上印度曾被英國統治,英文自然就成為主要的溝通語言。

《下一站印度》指出,近 20 年來,印度的英語人口成長 10 倍之多,會說英文的人僅次美國 ;印度的大學也幾乎是全英語環境,不會英文的學生,根本無法取得文憑。

綜觀來看,印度高階管理者、頻頻「出口」到國際企業,可歸功於他們的管理能力、溝通技巧及語言優勢。在這趨勢升溫的情況下,印度執行長的管理風格、成功故事,值得我們探究。

四大優勢,助印度執行長進軍全球企業

印度執行長究竟厲害在哪?印度媒體 ET Now 記者謝伊利‧喬普拉(Shaili Chopra)曾在 2014 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主持討論會,邀集數名高階經理人,總結出印度執行長的四大特質:

習慣面對文化差異

印度巴士票務公司 redBus.in 創辦人費南爪‧薩瑪(Phanindra Sama)回憶,他與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合作時發現,對方從辦公室到停車場的桌椅都必須統一;但他們在 14 個城市的分公司,辦公室都有不同風格。

在嚴峻的經商環境成長

世界銀行 2017 年的企業經營難易度指數(Ease of Doing Business Index),印度在 190 國中排名 100。印度企業流程管理公司 Vivtera 共同創辦人哈比特‧杜格勒(Harpreet Duggal)說,他們必須從零開始建構商業模式,所以到了制度相對健全的全球企業工作,更游刃有餘。

用更少的錢爭取更多資源

印地語有個詞彙「jugaad」,中文意思近於「尋找替代方案」,例如使用有限資源,開發同等價值的替代品。英格索蘭(Ingersoll Rand)印度分公司前執行長文卡塔斯‧瓦盧里(Venkatesh Valluri)比喻,如果中國靠基礎建設帶動 9% 業務成長,印度光靠管理就能提升 8%。

善於解構、分析問題

聽到一個問題,印度人習慣「解構」成數個小問題,不斷挑戰、思辯,這造就了他們敏銳的觀察力,確保業務在各個環節都能成長。杜格勒說,「善於觀察」會帶來創新動能,是印度執行長成功的關鍵優勢。

(本文由 經理人月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