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在 2018 年 12 月 13 日宣布新投資,長長一串名單中,有家企業創辦團隊與資金組成很有趣。這家叫 Deep Sentinel 的公司,從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到 eBay 創辦人歐米迪亞(Pierre Omidyar)都爭相投資,共同創辦人賽靈格(David Selinger)更曾任亞馬遜資料探勘團隊的初創負責人。
別人在評估,他已直飛現場
28 歲闖矽谷,進小公司學融入
有意思的是,創辦人之一、35 歲的陳昭穎,是個土生土長、沒有國外成長背景的台灣囝仔。4 年前出了一本名為《砍掉重練:30 歲開始也不遲的工作術》,談的就是他在矽谷闖盪的心路歷程。
「他(陳昭穎)就是光著屁股就去了,然後他又混了幾年之後,居然能夠帶著一家優秀的公司、優秀的新創來台灣設研發辦公室。」之初創投創始合夥人林之晨形容,陳昭穎是一個企圖心很強的人。
「人們看你的角度,其實只是你心中看自己角度的延伸。」陳昭穎自述。
他出生在台南的公務員家庭,從小接受單一價值觀,反而讓他更想過多元人生。
「我想要自己做公司啊!」大學畢業後,白天他在外商當工程師,晚上同步著手自己的創業計畫;當他與朋友一起開公司,同時也替一家台美團隊組成的新創公司當軟體顧問。
很早,他就計劃到矽谷或北京中關村闖蕩,別人在家評估條件,他直接飛到現場考察。在北京考察的一週,他拜訪了 5、6 家公司;隔年,他到華盛頓大學研修 3 個月,比較中、美兩地創業環境,他的結論是,「矽谷的經驗可以用在中國,但是中國經驗不能用在矽谷」,毅然決然,他帶著所有積蓄,與老婆一同搬到矽谷,那年,他只有 28 歲。
陳昭穎先進入的都是軟體新創小公司。他常「跟同事出去混」,建立共同生活圈,盡快融入當地。他不斷丟掉過去的習慣,從吃飯要吃什麼、談薪資條件,他都學會要明確表達需求,絕不說:「我都可以」、「依公司規定」。
他用「技術債」描述自己這段體悟。這指的是,工程師抄近路加速軟體開發,反而導致未來額外的開發負擔。對他而言,過去東方文化當中,自己習慣的不敢自我表達、上下階層的觀念,就是人生的技術債,應該要勇敢拋棄。
在美國工作幾年後,一天凌晨 12 點半,陳昭穎的領英(LinkedIn)頁面收到一則徵才訊息。他動手寄出履歷,過了幾天,他收到賽靈格的來信。
他被認為是 8.5 分美國人
打破框架!挑戰軟硬體結合
通話聊過後,賽靈格邀請陳昭穎週末到他家一起寫程式。賽靈格說,自己感受到陳昭穎的熱情,也欽佩他遠渡重洋到矽谷學習創業的「自信」,若滿分為 10 分,他融入美國文化的程度絕對有 8.5 分。
這讓賽靈格決定和陳昭穎一起創業,「Winston(陳昭穎)能做到廣,所以他在當技術背景的共同創辦人時,能掌握不同層面的技術。」
別被過去框架綁住的道理,也適用於他們創立的新公司。
Deep Sentinel 創立 2 年多。原來,他們只是一家做居家安全防護的軟體公司,但為了顧客需求,開始設計硬體,並雇用保全人員,鎖定美國居家市場,若門外有人欲惡意入侵,AI 安全監控系統便會通報加州總部的保全人員,保全人員可直接以聲控嚇阻入侵者,並即時通報當地警局。
他比拚名校畢業同事
推軟體力!也讓台灣走出去
這跟目前 AI 公司的運作邏輯很不同。同樣是做 AI 安全監控系統的盾心科技硬體總監柯智文表示,大部分公司只做硬體,盾心是軟硬體兼做,Deep Sentinel 更像成立一家保全公司,軟硬體之外多了服務。但他強調,保全業需要在地化,若未來要全球擴張,勢必要雇用在地人,經營管理的邏輯會變得相對複雜。
台灣,也沒有被過去的技術債綁架的理由。
原本,合夥人沒打算在台設辦公室,但陳昭穎不放棄,他引薦台灣軟體工程師,讓賽靈格看到台灣軟體實力。現在整個團隊約 40~50 人,台灣團隊 6 人負責軟體,矽谷 20~30 人則負責保全服務和市場行銷。
當年,沒喝過洋墨水的他,必須學著硬起來挑戰身旁史丹佛、柏克萊等名校出身的同事,他堅信自己可以,印證了「看自己角度」的重要性。4 年後,我們再問他,最大改變是什麼?陳昭穎說,結論還是適用的,「如果你可以改變對自己的觀點,你就可以改變周遭看你的觀點」。
(作者:李玟儀;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