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台灣主管如何扭轉「狼性」文化,成為中國職場紅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7 月 21 日 12: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人力資源 , 職場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一位台灣主管如何扭轉「狼性」文化,成為中國職場紅人?


這幾年台灣各地興起「一館一故事」的文旅風潮,帶起這股熱潮的要角之一,是全台最大文創設計旅店品牌──承億文旅集團,2014 年起,5 年內開出 10 家各色在地旅店。

當年主導品牌形象與各館主題的承億文旅前品牌長張力中,2 年前被對岸挖角,擔任北京奧倫達集團經營管理處總監,負責規劃 2022 年冬奧度假村,以及集團在各省的文創小鎮。

從台灣到北京,從在地新創旅館品牌,到規模數百倍的大型度假村計畫。張力中在高度競爭的大集團擔任要職,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的同事們,各種「狼性」的表現。

對岸讓許多台灣人既害怕又羨慕的「狼性」,張力中卻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中國人的狼性,或許只是在掩蓋某種焦慮與自卑而已?

集團主席晚宴上,被一把推開搶走座位

這個體悟,來自他初到北京時,有一次在與集團主席的同桌宴會上,遭遇到同事近乎無禮的對待,他說:

入職大約 2、3 個月後的某個夜晚,園區內的酒店宴會廳舉辦一場飯局,設席 2 桌,邀請總監級以上的主管參加,此外,還包含主席、總裁、副總裁等都應邀出席。

時間未到,所有人都出現在宴會廳,但沒人敢入座,應是在等待主席抵達。主席一到後,所有人魚貫就座。

設席 2 桌的概念,是「大主管桌」和「非主管桌」。原本我準備走向非主管桌,也就是總監們那桌。忽然,一個不知名的大主管喊住:「你來坐這桌吧,主席喜歡和台灣人聊天。」

眼看大主管桌只剩一個位子,我準備就座之際,沒想到,電光火石,一個遲來的別部門女性總監,就像綜藝節目玩大風吹一樣,一把把我推開,搶先一屁股坐下,一臉若無其事並帶著竊喜。

一瞬間,所有人都望著我,因為全場只剩我一個人站著。

我冷靜地望向「非主管桌」,已經坐滿了,很好,那一刻,我成為全場焦點。有幾個人微笑望著我,應該是抱著看好戲的心情。

在那個當下,我不慌不忙,毫無尷尬地喊了服務生:「請幫我再這裡加張椅子好嗎?以及能冒昧麻煩各位領導,一起擠一擠好嗎?」眾人聽我這麼說,很快地動起來,為我騰出一個空位。

對方近乎狼狽,最後半數大主管主動找他交換微信

等待的時光特別漫長,服務生不知去哪搬椅子,一直不見人影。而我就安靜微笑地,站在那名女同事旁邊,從她腦門看下去,清楚感受到她如坐針氈。

椅子來了,我指定擺到她旁邊比鄰而坐,坐定後,還親切與她點頭示意。

宴會開始,我越是落落大方與她交談,她就越感到心虛。席間,她頻頻請我抽菸示好(北京有些酒店是允許室內抽菸的),我也十分隨和與之互動,彷彿剛才的尷尬都沒發生過似的。

除了與我互動外,她也開始積極與其他總裁級主管互動,逐一敬酒、以各種言語奉承,似乎為了掩蓋剛才的尷尬,積極到近乎狼狽。

而我,只是安靜低調地與其他主管輕快聊天,開朗回應他們對台灣近況的好奇、產業發展,以及我個人的背景經歷等。

散宴時,我獲得同桌一半以上大主管主動要求加微信。這其實也算不上什麼收穫,只是竟就這樣又參與了一場實境秀,也見識到所謂狼性:「喔,原來是這樣啊。」

那名搶我座位的女同事,在那次之後,我也沒對她產生任何負面的刻板印象,在後來的工作日常中彼此也多有互動。透過理解我才發現,她是一名工作努力、認真、積極的現場主管,但很害怕被認為工作不努力、怕自己的付出沒被看見,所以一遇到大主管在的場合,便會自動發作、積極地刷存在感。

這些人所展現的狼性,是否可能源自於某種莫名地自卑感,只得透過積極的侵略性掩飾?或亟欲希望得到他人認可,刻意展現出偽裝的自信?最終,只是緣求能確保生存罷了。

很多人擅長畫大餅,毫無策略性思維

很多台灣職場專家都強調要前進中國職場,必須學會當地人的「狼性」,把握機會凸顯自己、對於各種職務敢做敢要,一旦不夠積極,很快就會被其他人壓下去。

張力中剛到北京時,同事個個口條清晰、思慮敏捷,對話思辨、口舌爭鋒到反唇相譏,從不讓自己落居下風,「我以為那就是狼性,覺得我這個台灣人,說話思慮都跟不上他們的節奏,甚至相形詞拙,遠不如人。」

但他事後卻驚覺,那些會議上講得天花亂墜的方案,一旦要落地執行,真正做得到的往往不到三分。原來很多人只是擅長畫大餅,毫無策略性思維,根本不知道怎麼下手。

張力中發現,這原來是「狼性」的某種真相:現場氣勢不能輸人,無論如何牛皮先吹了再說,越大越好。但要怎麼善後?之後再說吧!反正大家都一樣,誰又想拆穿誰?「我剛到北京時,最受不了的就是每次開會,整間會議室都在上演春晚!」

這也是為何中國職場常常強調人情關係,因為說到的做不到怎麼辦?只好靠關係讓有關係變沒關係!「當大環境這樣,我到底要不要加入他們?還是成為異端?」最後,他還是選擇「不合流」。

張力中將台灣職場上「實事求是」的精神帶到中國。身為主管,聽完那些大鳴大放的方案,等到私下檢討時,他以懇切的態度對大家說:「想法與概念都很好,現在,我們嘗試剝除那些形容詞,以落地而且做得到為目標,一起努力思考,怎麼讓它如實呈現?」

透過不帶嘲諷、不帶輕視、不藏私也不多說的方式,張力中帶中國同事練習「腳踏實地做事」,一段時間後,部屬提上來的方案,也變得越來越清晰有條理。「自己不能說扭轉中國職場文化,至少帶來某些正向改變,而且不違背自己的信念,」他說。

寧可先孤獨,實力會讓所有人尊重你

這也是張力中為何把多年來的職場歷練,寫成新書《孤獨力》。「我不急著擠進中國職場文化,必須先讓自己孤獨,才能獨立思考,如此一來,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導權」,他強調,職場上每個人都該學會孤獨,透過內觀自省、定義自己,才能正確定位自己。

真正有實力,就算一開始在職場顯得不夠融入,做出成果後,大家發現你是塊寶,自然就會靠過來。那時候,你就可以選擇要什麼樣的關係,而不是讓人際關係支配你。

張力中剛到北京,僅負責文創產業規劃,但因為他在台灣待過廣告公司、行銷顧問、餐飲集團、文創設計旅店,有全方面經驗,很快被副總裁拔擢到總部直屬,負責指導所有特色小鎮,包含品牌定位、商業模式、營運、定價,甚至是投資財務模型預測、營運損益測算,「我根本變成吃到飽的一站式服務」。

從一開始集團內的好奇耳語:「總部來了個台灣人」;到後來各部門同事開始流傳,「總部有一個很厲害的台灣人,不管品牌、營運或文創,有問題都可以問他。」

「所有的友好關係,是來自於個人職場上的專業能力被認可,所伴隨而來的某種額外嘉許,」張力中給所有想要前往中國的工作者建議,職場關係最好的狀態,是當雙方高度互相能夠匹配時,好的關係就會自動來到身邊;如果只一味用「狼性」和「氣勢」來凸顯自己,或是討好主管,卻沒有專業實績作基礎,「那只會讓你看起來十分廉價,並被視為低層次的汲營」。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