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部日本漫畫在推出第一本單行本時只賣了 2 萬本,作者曾以為差點要被腰斬,但在漫畫的某個事件點後銷售成績成長,同時也交給日本著名的動畫公司 Ufotable 製作動畫,成為今年度的亮眼之作,同時也帶起本傳漫畫的銷售成績,甚至 2019 年漫畫銷售超越日本漫畫長青樹《海賊王》,這部動畫就是《鬼滅之刃》。
コミックス年間累計売上(10月末時点)
1位 鬼滅の刃 999万
2位 ONE PIECE 977万
3位 キングダム 751万
4位 約ネバ 728万
5位 五等分 535万
6位 ヒロアカ 451万
7位 進撃 436万
8位 かぐや様 365万
9位 ハイキュー 360万
10位 転スラ 307万11年連続年間首位のONE PIECEが王座陥落。鬼滅、歴史的快挙!
— つーふぃ (@tsu_feet) November 6, 2019
一般日本動畫以季番(一季約 12~13 集)來看,平均一集成本約 1,200 萬日圓,高一點的製作成本一集約 2,500 萬至 3,000 萬日圓之譜(超過就是超大製作),日本動畫公司 Ufotable 製作的《Fate Zero》一集差不多 2,500 萬日圓,而《Fate Stay Night》則可能 3,000 萬日圓左右,是讓《Fate》動畫系列成為日本頂尖之作的原因,《鬼滅之刃》的製作成本很可能也是一集約 3,000 萬日圓。
這樣的成本已是日本動畫之最,以現在的日本市場來看,由於缺乏更有效的營收手段,廠商大都想辦法在成本與製作水準之間掙扎。例如以每週都會播放的長青樹《海賊王》來看,需要每週播放,無法像單季動畫那樣濃縮精華劇情,導致成本大量壓縮(推估約 800 萬日圓),導致現在《海賊王》動畫作畫水準慘不忍睹。
歐美影集近年製作成本突破 2 億美元
而在海另一邊的好萊塢,全球影視串流服務進入戰國紅海時代,一集 1,500 萬美元、一季製作費破億美元的《權力遊戲》,已是製作費的頂峰,現在卻再度在競爭壓力下打破。包括漫威《復仇者》系列延伸影集《獵鷹與酷寒戰士》、《汪達與幻視》、《鷹眼》單集成本將達 2,500 萬美元,估計每季總成本將破 2 億美元。蘋果投資,珍妮佛安妮斯頓、史提夫卡爾主演的《The Morning Show》每集為 1,500 萬美元,但集數達 20 集,總成本為 3 億美元,足以與電影比擬。
▲《The Morning Show》總製播成本達 3 億美元。(Source:Apple TV+)
就如同電影有票房收入,過往影集也可利用販售 BD、DVD 等方式獲得收入,但在盜版影響、串流服務崛起的情況下,這些串流平台的獲利模式就變成以用戶訂閱為主,廣告與廠商贊助次之。過往影視霸主之一 HBO 捨棄了廣告與廠商贊助,以用戶訂閱為主要收入手段,這樣的模式也被現在 Netflix、Apple TV+、Disney+、Amazon Prime 採用。
與中國市場不同(見如下附註),歐美市場用戶對廣告與置入的要求相當嚴苛,電視為「相對免費」的載體,每小時插入 10~16 分鐘的廣告已被普羅大眾接受(台灣每小時最多 10 分鐘)。不過 HBO、後來的 Netflix 養大了觀眾胃口,當歐美觀眾花了訂閱費用後,就很難接受廣告(與強烈置入)的存在。
註:中國的串流服務是完全不同的市場,在中國的串流服務月費非常便宜,且訂閱費用會把每支影片前面的廣告拿掉,但置入與其他版面的廣告仍在,藉以抵銷過低訂閱費用的影響。
娛樂霸主迪士尼的天生優勢
但迪士尼是這些串流廠商中的「異數」──根本不需要廣告收入,這些影集與動畫的投資,迪士尼可藉由「販售 IP」獲利:比如說將旗下星際大戰授權給樂高做產品、迪士尼樂園打造復仇者電影相關園區賺取票房收入,而唐老鴨、米奇等明星角色周邊產品更行銷全世界。
換句話說,這些電影、影集對於迪士尼本身才是「廣告」,在影星片酬升高、動畫與拍攝成本沒有實質降低的狀況下,電影與影集製作早就不是一門穩賺生意,如何藉由電影與影集的熱度增加周邊收益,才是迪士尼的重點。
▲ 迪士尼樂園是迪士尼用電影與動畫 IP 開闢的重要財源。(Source:東京迪士尼)
但其他串流商並沒有如迪士尼般的 IP 生意布局,嚴格說來只有同時擁有電商資源的亞馬遜可以增加這類的收入──藉由打造受歡迎的影集,同時帶動亞馬遜網站的周邊銷售收入,但這必須取決於亞馬遜「製作周邊」的人才是否齊備。
目前看來,Netflix 跟 Apple TV+ 就沒有相關資源可增加營收,但蘋果本身有硬體銷售的獲利模式,因此蘋果可在「現代背景」影集置入 iPhone、Mac 等蘋果硬體,當成另一種「廣告模式」;而 Netflix 可置入蘋果以外的產品──你總不可能在蘋果投資的影集裡,看到明星拿著三星手機跟技嘉筆電晃來晃去吧!
日本動畫也面臨考驗
與歐美早期收入模式類似,日本動畫製作方原本的主要收入來自 BD 與 DVD 販售、海外版權等,只要銷售到達賺錢門檻,就是下一季動畫繼續製作的保證,但日本動畫製作方同樣受盜版與串流崛起影響,海外版權收入與 BD 銷售都無法支撐製作精良動畫的龐大成本。
雖然日本動漫商也會利用銷售周邊來增加邊際收入,但很明顯在這部分增加的分潤或版權有其他問題,導致純動畫商難以平衡支出,能讓日本動畫繼續蓬勃發展的原因只有一個:日本動畫人才從業人員的薪資極低。
根據日本動畫師協會調查,動畫從業者平均年收需要到 35~39 歲才會高於全產業平均值,在這年齡段前均低於產業平均。但現在日本有許多動畫產業,製作時都開始外包給更便宜的東南亞國家,日本動畫師的未來是否還能繼續輝煌,還有待觀察。
▲ 日本動畫師年收統計。(Source:日本動畫師演出協會)
日本動畫商如何「增加收入」
即使日本有極精良的周邊製作與銷售市場,但動畫公司在版權很難從這部分分到足夠利潤(甚至根本沒有利潤可分)──除非是動畫公司自己的 IP,也是因為如此,即使《鬼滅之刃》漫畫銷量因動畫提升,但 Ufotable 仍必須把漫畫最經典的橋段《無限列車篇》放入電影,增加票房收入,因為他們只取得動畫製作版權,但漫畫銷售與他們無關。
日本極成功的輕小說《OverLord》改編成動畫後大受歡迎,甚至在 Bilibili 也獲得數億觀看次數,卻在續訂方面極為困難(第四季拖了整整一年才有製作消息),很明顯是收入問題造成續訂困難重重,事實上《OverLord》的動畫製作水準並不高,也經常受吐槽,但在良好劇情襯托下,仍有廣大的收視群眾。
日本的確也有 Bandai Nacmo 利用鋼彈動畫銷售模型的例子,且這幾年利用便宜甚至免費的動畫播放版權(包括在 YouTube 免費播放的《鋼彈創鬥者》)與海外達成協議,都是為了提升模型銷售的商業手法。2018 年,鋼彈模型的海外銷售比率已提升至整體 47%,海外銷售額與 2014 年相比增長 160%。
開闢新商業模式,為紅海開路
簡單來說,現在的影集、動畫製作不但進入紅海時代,同時也是史上最嚴峻的時刻,製作成本與回收方式不再如以前容易,而必須發展出更全面的商業模式,不然光靠訂閱收入,遲早難以支撐製播影音內容所需的龐大支出。
原本期待技術的進步能讓製播成本進一步降低,結果在不斷推陳出新加上演員費用的成本越來越高,反而讓成本不斷升高。在這充滿競爭的時刻,貿然置入各類商業內容,反而造成訂閱用戶反感,因此串流影音商肯定不會在這時插入廣告或贊助內容。
現在既然加入這個麻煩的戰場,利用相同成本能做越多影集就越能吸引人──這正是 Netflix 目前的策略,他們有高製作成本的影集(例如《皇冠》、《紙牌屋》),同時也利用低成本影集(如脫口秀),同時在全球尋找優良的影視製作商合作,利用購買或是投資的方式獲得優秀的內容,這樣投資目前也只有在 HBO 看到,其他平台主要還是以歐美市場為主。
(首圖來源: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