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初步貿易協議,一帖治標不治本的止痛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12 月 16 日 11: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美中初步貿易協議,一帖治標不治本的止痛藥


美中貿易戰延燒逾一年半,初步協議文本總算成形。中國以同意增購農產品換取美國減輕關稅懲罰,雙方猶如吞下一顆止痛藥,在病灶未除的情況下,這次停戰能維持多久,誰也說不準。

美中貿易戰去年夏季開打以來,懲罰性關稅不斷加碼,企業投資轉趨觀望,影響全球經濟甚鉅。如今,兩國談妥首階段貿易協議,美國總統川普對飽受貿易戰摧殘的農民有交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能在經濟受出口不振拖累之際稍微鬆一口氣。

這份協議細節尚不明朗,比較確定的共識是中國同意向美國採購更多農產與其他產品;美國取消原訂 12 月 15 日起對手機、玩具與服飾等 1,560 億美元中國貨品加徵的 15% 關稅,9 月起對約 1,200 億美元中國貨品加徵的關稅稅率從 15% 降至 7.5%。

事實上,川普政府願意取消最新關稅、調降對部分中國貨品加徵的關稅稅率,早有跡象可循。

今年 8 月,美中貿易戰急遽升溫,川普因不滿中國未兌現增購美國農產品的支票,揚言 9 月起對尚未受貿易戰波及的約 3,000 億美元中國貨品加徵關稅。美股連日大跌後,川普政府調整步調,將加徵關稅的貨品拆成 2 批,其中一批 9 月 1 日生效,另一批 12 月 15 日上路。

川普當時說,延後對部分中國貨品加徵新一輪關稅,主要考量是避免影響年底消費旺季買氣。這番說法讓北京洞悉,川普骨子裡不想拿消費品開刀。

川普上任後顛覆國際貿易格局,頻頻以關稅當武器,逼迫貿易夥伴重談經貿協議或降低貿易壁壘。但關稅猶如雙面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前幾波對中國輸美貨品加徵關稅主要鎖定原物料、機械,業者尚能吸收,關稅箭靶一旦鎖定 iPhone 等消費品,企業不堪負荷決定漲價,消費者勢必有感。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經濟學家推估,美國對中國貨品加徵的關稅每年平均拉高家庭支出逾 400 美元(約新台幣 12,100 元);假使最新關稅按原訂計畫上路,每年家庭支出將增加超過 550 美元(約新台幣 16,630 元)。

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經濟學家勒夫利(Mary Lovely)表示,美國調降 9 月對中國貨品加徵的關稅稅率、取消原訂 12 月 15 日加徵關稅的計畫,將讓美國家庭有機會喘一口氣,民眾「可能不知道他們躲過一顆子彈」。

川普政府之所以這麼在意消費品關稅,關鍵在於消費支出是維持美國經濟擴張的強大動能。取消對更多中國貨品加徵關稅,解除經濟面臨的一大威脅,是川普想和中國達成局部貿易協議的重大誘因。

美中宣布談妥首階段貿易協議文本後,川普在 Twitter 發文宣稱這是「非常大」的協議,但美國主流媒體大多以「局部」形容這份協議,與川普偏好與中國達成的全面貿易協議差距甚遠。

據中方說法,美中首階段貿易協議涵蓋北京承諾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

不過,強化保護智慧財產權本來就是中國宣示多年的政策,不算對美方重大讓步。至於中國強迫技術轉移、補貼特定產業等棘手議題,雙方談判團隊將留待日後磋商,只是少了關稅箭在弦上的期限壓迫,雙方不知何時才能談出結果。

美銀美林(BofA Merrill Lynch)首席全球經濟學家哈里斯(Ethan Harris)12 月上旬便預言,美中將達成「迷你協議」,在美國大選年「嘈雜停火」,但雙方仍會為操縱匯率、產業不公平競爭等議題爭執不休,貿易戰恐在明年 11 月美國大選後再起。

由於核心分歧未除,美中即使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華府在關稅方面沒有對北京退讓太多,依舊對每年進口約 2,500 億美元的中國貨品加徵 25% 關稅。

美方深知關稅是逼迫中方持續談判的重要籌碼,不願輕易放下架在北京脖子上的刀。只要北京隱隱感受到痛,就不至於貿然離開談判桌,甚至撕毀協議。

換句話說,美中貿易戰並未止息,締結協議只是不讓戰局擴大、進一步損害經濟的權宜之計。深受貿易戰影響的人心中懸著的大石或許可暫時放下,但川普離改變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目標仍遠,兩國科技較勁格局也絲毫未變,全球經濟與美中關係前景依舊充滿變數。

(作者:尹俊傑;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