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疫情催生新格局,生醫產業強勢回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5 月 10 日 12: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十年磨一劍!疫情催生新格局,生醫產業強勢回歸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台灣第一時間的防疫做得很到位,舉世讚揚,民眾也前所未有地關注生技醫療產業,除了每天追蹤疫情發展,更把關愛的眼神直接投射到股市。

話說,具代表性的上櫃生醫指數,從 3 月 19 日低檔反彈至 4 月 24 日止,漲幅逼近 4 成,豔冠台股群芳,勝過最受歡迎的電子股。一場疫情,讓台灣的生醫股,反彈得也很到位!只是,過去幾年新藥股帶來的慘痛經驗猶在眼前,不得不讓投資人質疑,生醫股究竟只是藉防疫題材炒一波?還是開啟另一個新局面?

生醫股 10 年白忙一場  因新藥而起,也因新藥而弱

「生醫股過去 10 年的發展,因新藥而起,也因新藥而弱。」富蘭克林華美全球醫療保健基金前經理人廖昌亮一語道出重點。2007 年 7 月,《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上路後,無獲利企業也有機會到資本市場籌措資金,一時之間催生許多生技創投與新藥公司,並在 2012~2015 年間出現新藥公司掛牌潮,造就股價達 755 元的浩鼎、486 元的基亞、440 元的台微體、491 元的寶齡等,從現在眼光回頭看,股價高到不可思議。

「2012 年之前,股市對生醫股的概念,只停留在有獲利的學名藥、原料藥、醫材,許多股票都跟化工業放在同一類,號稱高級化工業,本益比並不高,」廖昌亮解釋,「2012 年基亞、智擎等陸續上櫃後,新藥股的創新、高風險高報酬的特質,才真正帶動生醫股的熱度。」

雖然 2012~2016 年間,新藥族群炒熱了生醫股,提高了類股本益比,當時生醫股成交比重占大盤 5 成也非新鮮事;但是 2014 年與 2016年 ,基亞和浩鼎新藥解盲失敗,兩度重挫市場信心,生醫股趨勢由多轉空,即使 2018 年有中裕拿到美國藥證的好消息,依然無法挽回頹勢,生醫股走入籌資冰河期,2019 年更是完全淪為股市小配角。

生醫領頭羊換人做  不只口罩國家隊,防疫概念股發燒

這一段生醫股滄桑史,從上櫃生醫指數看得最明白。今年 3 月 19 日,是台股因疫情跌到最恐慌的一天,生醫指數當天居然跌破 10 年低點,等於是 10 年一場空!同樣慘烈的還有塑化、航運、觀光、玻陶等類股,一個應該是明日之星的產業,居然類股指數下場與疫情慘業齊名,當天百餘家上市櫃生醫股合計市值 4,900 億元,不及中國 A 股一家研發委託服務公司藥明康德,也只比中國愛爾眼科略高一些,對照高峰時超過兆元的市值,不勝唏噓。

但是,那一天也是生醫股否極泰來的分野,此後 1 個月,拉出一波由疫苗股、原料藥、檢測、防疫醫材帶頭的反彈行情;而新藥股除了最近簽下台灣最大筆新藥授權案的中天與合一,還有旗下新藥具抑制新冠病毒潛力的生華科之外,整體氣勢明顯已居於下風。

盤點 3、4 月股價創新高的上市櫃生醫股,包括疫苗股高端、原料藥股旭富、防疫醫材股豪展、檢測股瑞基等,悉數都與防疫題材相關,可以說,陷入冰河期的生醫股,反而在 2020 年走出新拐點,市場領頭羊換人做。

這一切的轉變,是從口罩國家隊開始。政府的迅速召集、業者的無私奉獻,成功塑造台灣口罩國家隊,還能以「口罩外交」讓國人與有榮焉。台灣人天天都「順時中」接收防疫訊息,看多聽多了,也知道口罩只是第一道防線,後續還要搭配檢驗試劑,而疫苗與治療藥物才是真正讓經濟重回正軌的解方,於是,隨著小英總統造訪高端、旭富,敏感度高的股市開始延伸到口罩之外的防疫產業。

生醫續漲看門道  全球重心轉向防疫,看誰抓住新潮流

4 月 22 日,寶齡富錦、安肽生醫、台康生技自組的抗原快篩試劑聯盟,正式向台灣食藥署遞件申請專案製造許可,號稱只需鼻腔檢體就能在 10 分鐘內偵測低病毒量的新冠病毒。此案之所以受矚目,是因為這是業界自組的「台灣隊」,明明白白告訴世人,台灣防疫產業是有能量的。

「政府應該要趁這次機會把防疫產業建立起來,而且產業界一開始就要參與」,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這麼說,「美國為什麼可以一下擴大防疫能量?也是動員產業界。只有深耕產業才能真正把產品拿出來,才能永續經營,並創造就業與醫學效應」。

其實,透過這一次國家動員抗疫,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化學製藥所副所長莊士賢,也深刻感受到學研界與產業界合作的藩籬打開了。生技中心成功合成具治療新冠肺炎希望的 2 線流感藥法匹拉韋,也與原料藥廠及製劑廠簽合作意向書,「過去政府支持的計畫一旦進入臨床,我們就只是客戶的角色,我們委託廠商照做就是了,但是這次因為疫情的急迫性,我們與產業界變成團隊合作,它們從量產角度給了我們很多回饋,找出更可行的方式,合作的藩籬打開了」。

莊士賢強調,「面對未知病毒,還是要做好準備,超前部署,以前我們以抗癌藥開發為主,但是未來的新案源評估,會轉一些力量到抗感染領域,這與國家戰略部署有關。而台灣有東南亞區域性需求,還是有利基存在,可以做一些未雨綢繆的準備」。

專家們提到一個關鍵重點,自然界有太多未知,國家必須建構自己的防疫產業,未來再爆發公共衛生突發狀況,才有能力快速反應。值此台灣在全球曝光度大增的情況下,台灣生醫界理應要有一番嶄新的面貌與希望。

這種轉變,已經優先反映在台灣生醫股。此次生醫股強勢回歸,領頭大漲的都是防疫產業,上漲有理,但續漲就要看門道了!

基本上,按照目前的發展,新冠病毒極有可能反覆重來,各國都在做一種準備:「提高後疫情時代的公衛安全自給率」,講白了點,就是日後再有這種阻斷國際交流的病毒肆虐,即使封島鎖國,台灣也有足夠自保的能量,又或者,行有餘力時,如同高端疫苗總經理陳燦堅所言:「送疫苗會比送口罩更有感」。也因此,從公衛安全角度來看,全球重心放在4個方向,也跟台灣生醫股全新的局面有關。

4 大族群最有機會  聚焦檢測、疫苗、藥物及醫材

第 1,「檢測」。無論是核酸檢測、抗原或抗體檢測,也不論快篩或精準的實驗室檢測,都有不同的應用目的,關鍵是檢測試劑開發時程短、成功率高、營收容易開出來,台灣產業有很高的能量。此外,檢測試劑是耗材式,有持續性需求,全球幾 10 億人要檢測,需求龐大,台灣也有能力走出去。

易言之,檢測概念股,會是除了醫材的防疫產業中,比較吃得到海內外市場的族群,瑞基、寶齡大漲逾倍,也是基於這個道理,族群還會紅一陣。不過,因為漲幅已高,接下來還是要注意獲利了結的賣壓。

第 2,「疫苗」。有人說,疫苗應該算是半國安性產業,因為牽涉到國家公共衛生安全。這次全球疫苗最快進入人體臨床的 Moderna,美國政府大方承諾 4.83 億美元的資助;而中國的康希諾也很積極,今年股價也大漲約 2 倍。

台灣目前掛牌的兩家國光生技和高端疫苗,分別與國衛院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研發武漢肺炎疫苗。能不能成功尚未知,但是政府與公司應該都會拚盡全力。高端總經理陳燦堅表示,全球疫苗雖集中在 4 大廠,但是本來就供不應求,常有斷貨發生。假設新冠病毒疫苗成為常規疫苗,產能根本不敷所需,「未來 3、5 年沒有競爭問題,做不完啦」。

這是理想狀況,但如果事態發展不如預期呢?可是疫苗產業又是國家必須扶植的企業,半國安性產業該怎麼評估投資價值?廖昌亮倒是回答得明快:「從投資的角度,因為是半國安性、國家半壟斷性質,沒有資本主義極致獲利的基本思維,所以就暫以區間操作視之」。

醫材回歸基本面  當激情過去,業績才是硬道理

第 3,「治療藥物」。新藥研發緩不濟急,目前國際間都以老藥新用救急,並進行臨床試驗中,奎寧、法匹拉韋、瑞德西韋是目前焦點,只是迄今都還沒有科學證據驗證有效。

台灣投資界焦點擺在老藥新用的原料藥商機之上,旭富是指標,因為有羥氯奎寧原料藥產能,股價因此噴出新高價。老藥新用通常是專利過期,便於業者從體外試驗或動物試驗,篩選哪些成分對新冠病毒有效,或許就能建立商機。但是要有如旭富這樣從天而降的機會,並不是天天有,所以投資原料藥產業,還是要從實質的業績、獲利、本益比去隨勢調整。

至於第 4 個「防疫醫材」,其實要回到 2012 年新藥股帶動大多頭之前,當時生醫股在投資人眼中只是一般製造業的評價方式,近年生醫股冷卻,其實也慢慢走回製造業思惟,講業績年增率、本益比,防疫醫材也是如此,當激情漸趨和緩,一切還是回到基本面,只是市場給的本益比會隨疫情熱度而上下調整。

從全球支持防疫產業的布建來看,這 4 大領域已經取代新藥股,成為生醫股強勢回歸的要角,短中期的波動也會因為這些新指標而波動。台灣仍應支持新藥股,畢竟是創新的火車頭,只是如同李鍾熙所提醒:「國外投資市場對生醫股的評價,是分成Biotech(新藥類屬之)、Medtech(醫材為主)、以及Pharmaceutical(有獲利的製藥業)」,每種類別的評價都不一樣,新藥股比較適合能承擔高風險高報酬且高專業度的投資者。

隨著這次生醫股的強勢回歸,投資人更應藉機釐清評價差異,了解新主流的內涵,才能掌握後疫情時代的生醫股新格局!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