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再度贏得滑動解鎖專利案,但和「專利流氓」的戰爭還沒有結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6 月 24 日 8:30 | 分類 Apple , Google , iPhone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蘋果再度贏得滑動解鎖專利案,但和「專利流氓」的戰爭還沒有結束


要解鎖手機,只需手指滑動一下,想再看一遍嗎?

我們完成了讓手機在口袋裡不會誤觸解鎖的設計,只需輕輕滑動一下,boom。

2007 年,賈伯斯在發表會這樣介紹 iPhone 的解鎖方式,引起現場陣陣歡呼,滑動解鎖之後也成了 iPhone 的代表性設計之一。

但伴隨而來的爭議同樣不少,蘋果也曾因滑動解鎖專利多次上法庭。

企業和「專利流氓」之間的無限戰爭

2011 年,蘋果從美國專利及商標局獲得滑動解鎖專利,名為「透過在解鎖圖像上執行手勢來解鎖裝置」,擁有極廣泛的應用範圍,不過也引來「專利流氓」的注意。

「專利流氓」公司大多指不提供任何產品和服務,依靠專利授權和專利訴訟賺錢的公司,Zeroclick 就是典型的「專利流氓」公司。

據 Patently Apple  報導,Zeroclick 早在 2015 年就告蘋果,聲稱 iPhone 使用的滑動解鎖設計,侵犯它在 2001 年、2010 年獲得的專利。蘋果當然沒有坐以待斃,經過漫長的訴訟,負責案件的加州地區(審判)法院最終宣布蘋果勝訴。

(Source:Flickr/Johan Larsson CC BY 2.0)

但事情並沒有就此停息,2018 年 Zeroclick 再次告蘋果侵犯專利,這次官司持續到今年 6 月才以蘋果勝訴告一段落。

類似官司,無論美國還是世界各地都常發生,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從 2006 年到 2012 年,「專利流氓」引起的官司就增長 6 倍,達 2,900 多次

面對「專利流氓」公司,小公司常因準備時間不足、資料不全敗訴,最終選擇繳交和解金或授權費用。大公司儘管有律師團、資金充盈,但「專利流氓」公司往往手握大量專利且經過長久調查準備,資料充足。一旦敗訴面臨除賠錢外還可能被判禁售產品,這大公司不能接受,包括微軟、蘋果等多家大公司都曾敗訴。

2013 年,微軟在和 VirnetX 關於 Skype 的專利訴訟敗訴,支付約 2,300  萬美元和解金。

2015 年,Vringo 和中興就專利訴訟達成和解,中興向 Vringo 支付 2,150 萬美元和解金。

2018 年,VirnetX 狀告蘋果 FaceTime 和 iMessage 等通訊功能侵犯專利,法院判決蘋果賠償 5.026 億美元。

「專利流氓」公司之所以如此猖狂,原因十分複雜,美國在科技產業發展之初,對專利申請審核較寬鬆,許多描述模糊或適用範圍較大的專利均能通過審核。

(Source:Unsplash

而科技產業經過多年發展,越來越成熟,一支智慧手機要想在不使用其他專利的情況下推出非常困難。

Google 首席法務顧問 David Drummond 說過一句聽起來誇張,卻十分符合當時科技公司處境的話:

一支智慧手機最多能收到 25 萬宗專利訴訟。

除了這些以外,美國相關法律不健全也促使「專利流氓」公司更活躍。

例如位於美國德州東區的馬歇爾區,因當地法規要求訴訟雙方加快資料提交效率,以便法院提升審核效率,法院多做出對專利擁有方的判決等因素,從以鐵路運輸為主要經濟產業的小城市,轉變成「專利流氓」公司的天堂。不斷有「專利流氓」公司在馬歇爾區設立辦公室,吸引大量律師進入馬歇爾,大量辦公樓建設還促進當地建築業發展。

這直接造成馬歇爾區法院經手的專利訴訟案數量急劇提升,2002 年專利訴訟數為 32 件,2006 年數字增加到 234 件,直到 2017 年美國最高法院要求必須在被告公司註冊地或侵權行為發生地,且被告有固定營業場所的地方提告,情況才有所好轉。

但該地區仍是美國專利訴訟案最高的地區之一。

應付「專利流氓」的方法越來越多

努力研發、銷售產品,最終卻要為「專利流氓」公司做嫁衣,無論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顯然都不願意接受。針對流氓的的「習性」,科技公司也準備了對策。

一般而言,「專利流氓」提告的基本條件是擁有較多專利,像美國知名「專利流氓」公司智慧發明(Intelligent Ventures)就擁有近 6 萬件專利 ,一度成為美國擁有專利組合第五多的公司。

由於「專利流氓」本身並不研發,專利大多都是買來的,Vringo 大部分專利就收購自 NOKIA;另外部分「專利流氓」原本以研發、產品銷售為主,但因經營不善倒閉重組為專利經營公司。

為了不讓「專利流氓」大量低價收購專利並用於專利訴訟,各式各樣的專利聯盟逐漸出現。

2005 年 OIN 聯盟(open invention network)成立,旨在推動 Linux 發展、保護聯盟成員不受 Linux 相關專利訴訟的影響,加入聯盟的成員可獲得大量專利免費授權,包括微軟、Google 、IBM 等多家公司都有加入 OIN 聯盟。

(Source:網頁截圖)

2014 年,Google 聯合佳能等多家公司成立 LOT 網路聯盟,要求成員進入後可獲得 LOT 聯盟擁有的多項專利授權,聯盟內成員一旦成為「專利流氓」公司或被「專利流氓」公司收購,相關專利會自動交叉授權給所有聯盟成員。

目前 Google、ebay、特斯拉、思科、小米等多家公司均加入 LOT 聯盟,同時聯盟對年收入低於 2,500 萬美元的企業免收費。

而在智慧手機這個專利訴訟重災區,收購和交叉授權往往是最常見的方式。

2011 年,Google 斥資 125 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除了對摩托羅拉的研發資產感興趣,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摩托羅拉在手機領域有許多專利積累。

而後 Google 又和三星等多家 Android 廠商達成專利授權協議,甚至 2017 年建立了 PAX 專利聯盟,旨在促進 Android 陣營廠商合作,共同抵禦可能的專利訴訟。

除此之外,市場還出現像 RPX(Rational Patent X)這類防禦性專利經營公司,通常 RPX 會收購各種專利,然後為組織成員提供授權,成員可投資組織投資或交會費。

同時,「專利流氓」公司的猖獗引發社會反感,也促進司法界改革的腳步。除了上文所述要求專利訴訟發起地點改革外,美國政府還要求美國專利及商標局加強審核專利申請,並被訴方可申請專利無效化處理,直到侵權法案審理結束。

這樣的法律改動,還在進行。

靠專利訴訟獲利的,不只「專利流氓」

除了「專利流氓」公司,大公司以專利訴訟為談判條件乃至競爭手段的情況十分常見。

(Source:高通

近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蘋果高通專利訴訟正是其一,這件事起源於蘋果和高通就專利授權費用意見不同,蘋果認為高通收取的專利授權費用太高,雙方並沒能就費用達成一致意見,走上法庭也成了必然事件。

起初蘋果和高通在美國多次纏鬥,一邊是高通起訴蘋果侵犯專利權,一邊是蘋果起訴高通壟斷。後又擴散到德國、中國等多個地區,就有 2018 年底的 iPhone 禁售事件

當時高通宣布和蘋果的專利糾紛案之一獲勝,為此中國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批准 iPhone 的臨時禁令。最終專利訴訟案以雙方和解結束,兩家公司達成為期 6 年的全球專利許可協議,以及一份多年晶片組供應協議。補償條件有蘋果向高通一次性支付約 45 億美元費用。

專利訴訟,成為了雙方談判的工具。

如果看向離我們更遠的 2010 年代,會看到更為情況更嚴峻的智慧手機專利戰爭,當時企業為了競爭發起專利訴訟是常態,像蘋果、Google、三星、微軟、諾基亞等多家科技企業之間,都曾互相提告。

結果也是各有勝負,像 HTC 還遇過產品禁止售賣的判決,專利戰爭持續時間越來越久,各家訴訟支出也越來越高,業界因此遭受巨大損失。

直到 2014 年蘋果和 Google 共同宣布結束在智慧手機領域的專利戰爭,科技企業間的專利訴訟才逐漸減少。

而關於 Google 和蘋果停戰的原因,有一種觀點認為除了減少訴訟支出、促進行業發展外,Google 和蘋果需要面對共同的敵人──「專利流氓」。

(Source:shutterstock)

可以預見的是,企業和「專利流氓」公司之間的訴訟戰爭並不會結束,儘管在被訴方看來,「專利流氓」這種不付出、靠專利訴訟盈利的商業模式是不道德的,同時還阻礙了行業的發展,但它確實是在法律範圍內保護自己的權利。

不過隨著「專利流氓」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相關的法律機制也在逐漸健全。

根據知名專利防禦營運機構 RPX 發布的 2019 年專利訴訟市場報告,2018 年專利訴訟的被告數量較 2017 年減少 5%,「專利流氓」占比較高的非執行實體公司(NPE)發起的訴訟比率也由 55% 降至 47%。

無論是對實體營運企業還是消費者來說,這都很可能是一件好事,企業能更安穩地研發好產品,而消費者能更快地使用到更好的產品。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Travis Isaacs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