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 38°C 了,我們可能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11 日 11:00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北極 38°C 了,我們可能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夏天的風輕輕吹過,給了這個世界最熱情的擁抱,到底有多熱?連北極都達 37.8°C 高溫了。

這是在號稱「世界上最冷的村莊」,北極圈內一個叫做維科揚斯克(Verkhoyansk)的小鎮,這裡最冷時只有 -68°C,7 月平均氣溫也不到 20°C,如今卻熱得可以「赤膊上陣」。

(Source:Flickr/Maarten Takens CC BY 2.0)

世界氣象組織預測,今年全球將迎來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夏天。2019 年夏天讓歐洲多個城市氣溫逼近 47°C 熱浪將再次來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度過有史以來第二熱的 2019 年之後,我們很有可能正在經歷史上最熱的一年。

6 月 20 日,北半球剛踏入夏至,俄羅斯西伯利亞的維科揚斯克就測到逼近 38°C 高溫,打破了北極圈內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溫度紀錄。這有多不正常?就連以陽光海灘比基尼而聞名的美國邁阿密,近 124 年來也只有一次記錄到這高溫。

維科揚斯克和另一個村莊奧伊米亞康,並稱為北半球的寒極,冬天時呼出的氣都會立刻結冰,BBC 曾把這個小鎮形容為「和火星一樣冷的地方」。儘管維科揚斯克的氣溫在過去 100 年內也曾兩次超過 37 度,但科學家認為今年的高溫也很反常。

1~5 月,西伯利亞的平均氣溫已經比往年平均氣溫高約 8°C,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的氣候科學家表示

如果不是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對氣候系統帶來影響,這種情況 10 萬年才會發生一次。

這或許不是偶然,除了維科揚斯克,今年以來全球多地都在上演著不同尋常的高溫。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數據,2020 年 1 月是地球有紀錄以來最熱 1 月,全球陸地和海洋的表面溫度,創 141 年以來最高紀錄。

(Source:NOAA

在這個不太冷的冬季,美國雪城(Syracuse)積雪厚度只有往年的一半,很多主打滑雪的度假村不得不關閉滑雪場。2 月巴西科學家在南極北端西摩島再次測得高達 20.75°C 氣溫,刷新了南極大陸氣象觀測紀錄溫度的最高值,這也是南極洲首次測得超過 20°C 高溫。

從 2019 年開始,幾乎每個月都能看到「○月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個月」這樣的新聞。席捲全球的熱浪不僅來得更加猛烈,也更加頻繁了。世界氣象組織的統計,人類記載以來最熱十年裡有七年發生在過去十年裡,最熱五年就是 2015~2019 年。

2019 年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這樣的切膚之「熱」。

2019 年夏天,來自北非和西班牙的熱空氣,讓歐洲多國超過 40°C 高溫,葡萄牙中部和西班牙西南部的溫度逼近 47°C。位於北極圈內的挪威最北端 Banak ,也達到 32°C 高溫,要知道這個地方以往的夏季平均溫度只有 8°C~12°C。

高溫天氣還為森林大火創造了絕佳條件,除了澳洲野火和亞馬遜熱帶雨林大火,其實北極也罕見地遭遇了 100 多場野火的肆虐,一個月內產生相當於瑞典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Source:Flickr/Bruce Detorres CC BY 2.0)

不斷刷新的氣溫紀錄,影響絕不只蒸籠般酷暑和加速消融的冰川。

北極的異常高溫,其實是全球變暖加速的訊號。研究顯示,兩極地區變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區的 3 倍,這被稱為「極地放大效應」。而北極南極的變暖又會進一步加速全球氣溫上升,形成一個不斷強化的惡性循環。

這是為什麼?

首先,雪白明亮的冰川對維持低溫有重要作用,那就是反射太陽光。一旦冰川融化,更深色的海水就會吸收更多熱量。這和我們夏天穿淺色衣服更涼快是同樣的道理。

然而 NASA 的氣候變化研究顯示,北極海冰正以每年 13.2% 速度在消融。這意味著北極會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熱量,而更溫暖的海水更加不利於冰川的形成,進一步拉動氣溫上升。

《Wired》報導,洋流會將太平洋溫暖的海水帶入北極,並驅動冷熱空氣團往北極移動,結果就是夏天更熱,冬天更冷。

(Source:pixabay

造成這次北極高溫元兇之一,就是西伯利亞上空停滯不前的高壓系統,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氣候科學家 Walt Meier 表示

空氣有點類似被困住的感覺,就像這片區域上空有一個烤箱一樣,停留的越久,空氣被加熱的時間就越長。

此外,高溫天氣還開始讓極地地區永久凍土層融合,進而釋放出大量甲烷,這是一種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強 28 倍的溫室氣體。科學家指出,這些來自凍土層的溫室氣體釋放出來後,不會停留在北極,而會進入大氣層在全球範圍內循環,助推高溫天氣的形成。

這是真正的環球同此涼熱,時代的塵埃可能落到每個人身上。

全球變暖讓極端氣候更頻繁降臨,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極端降水量事件的頻次近年來顯著增加,由此帶來的是更多的洪澇災害,今年南方洪澇災害就導致 1,122 萬人次受災。

這還關係到數以億人的溫飽問題,因為無論是乾旱和洪澇,都會讓農作物收成減少。6 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糧食展望》報告指出,由於疫情以及氣候變化下旱災、蝗災影響的持續,全球正面臨至少 50 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氣候變暖還讓可怕病毒更容易傳播,《自然通訊》研究指出,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可能會暴發伊波拉疫情的地區將增加。

《無法居住的地球:未來的故事》一書中,作者指出在過去 5 次物種大滅絕中,最致命的一次發生在 2.5 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導致了氣溫上升了約 5 度地球上 96% 的物種因此滅絕。

儘管現在地球的二氧化碳濃度遠不及二疊紀末期,但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預測,按照目前的趨勢,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 5°C,最壞的情況下可能上升 7°C。

《紐約時報》2019 年在一篇報導中,描繪了不同程度的氣溫上升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這樣的未來真正逐步成為現實:

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已經升溫超過 1°C。

「巴黎氣候協定」希望將升溫控制在 2°C,那樣人類只需要面臨熱帶的一些珊瑚礁死去,和海平面上升幾公尺。

升溫 3°C 時,北極的森林和大多數沿海城市都會不復存在。

升溫 4°C 後,歐洲將永遠乾旱,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大部分地區會以沙漠為主,美國西南部將變得不適合居住。

到 5°C 時,氣候科學家警告,這就是人類文明的終結了。

現在的環保行動,最終可能都徒勞無功

疫情爆發後,有人說這是「地球正在啟動對人類的免疫反應。」這句話來自《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而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天氣,其實也可以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排異反應」。

北亞利桑那大學一個研究團隊重建了古代氣候的模型,分析出距今 12,000 年前古氣候數據紀錄,發現從 6,500 年前開始,地球一直在緩慢地降溫,直到 19 世紀中葉氣溫開始急劇上升,迅速超過 6,500 年前的峰值。

按照這個結論,我們正處於地球 12,000 年來最熱的時期,是人類的活動逆轉了持續數千年的全球自然冷卻期。

那我們能修正這個趨勢嗎?目前來看幾乎不可能。

2015 年通過的《巴黎協定》,目標是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升幅控制在 2°C 內,升溫努力控制在 1.5°C 內,這需要讓全球碳排放量連十年下降 7.6%。但令人絕望的是,即便是兌現《巴黎協定》當前的氣候承諾,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仍有可能上升 3.2°C,更何況美國這個碳排放第二大國已經宣布退出《巴黎協定》。

(Source:pixabay

2018 年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曾主張人類可以承受 3.5°C 左右的全球溫升,並認為這是經濟學理性假設的最優選擇。

然而諾德豪斯這個假設的前提是全球氣溫的上升是線性的,但這幾年的全球變暖告訴我們氣候變化開始無規律可循,後來諾德豪斯也在《氣候賭場》一書中承認,全球變暖達到一定程度後可能會引爆一個難以預料的拐點。科學家指出,目前唯一可以快速見效的方法,就是全球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但這在未來幾十年可能都難以實現。

幾年內甚至更長時間,我們很可能還要經歷一個又一個酷熱夏天,最熱的一年。不過你也許不會太意外,畢竟 2020 年讓我們習慣難以預測的事件。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