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被禁、中美駁火,台灣科技鏈反能逆勢竄起?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7 月 18 日 10:30 | 分類 國際貿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華為被禁、中美駁火,台灣科技鏈反能逆勢竄起?


迫於川普施壓、英國即將全面禁華為。在中美對立下求存的台灣企業,這跡象是否說明未來更辛苦?根據產業專家觀察,事實正相反。台灣中小企業的好年代要回來了!

華為最近慘遭英國政府開鍘,宣布將於今年底開始陸續移除華為設備。據了解,背後極可能是積極組團抗中的川普施壓造成。在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下,中國市場耕耘已久的台灣科技業,是否會愈來愈難生存?其實,擁有超過 35 年資歷、深獲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看重的 DIGITIMES 電子時報社長、也是資深產業分析師黃欽勇,早已在近期新書《斷鏈之後》中,提出獨到觀察,以下可簡單分為四大趨勢來看:

趨勢一:華為是這一波變革最大受害者,台系好夥伴也得小心

黃欽勇指出,華為無疑是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與中美貿易戰,兩波變革中最大的受害者。怎麼說?

首先,今年的新冠肺炎不僅影響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對中國意圖自己以 5G 內需市場來建立供應鏈,造成極大的壓力。這對原來積極布局 5G 的華為,勢必在營收上帶來負面影響。

其次,中美貿易戰激化,華為在此受挫更深。繼被美國封殺之後,又正式被英國拒於門外。英國政府宣布將從 2020 年 12 月 31 日起停止購買新的華為設備,而英國 5G 網中現有華為設備須在 2027 年前拆除。此舉勢必將再度衝擊台系的「華為概念股」。

什麼是「華為概念股」?是指華為出貨營收占公司整體比例較高的台灣廠商,包括了穩懋、京元電、大立光與新興等,未來營收都可能因為英國禁令受到衝擊,需尋找其他新訂單或因應措施。

(Source:Flickr/Dion Hinchcliffe CC BY 2.0)

趨勢二:蘋果、三星與華為都想走,中國優勢到盡頭

不論是中美激化或疫情影響,讓許多大廠警惕到,把供應鏈全設在中國,以方便供應當地大市場的策略,愈來愈不可行,遷出中國將是一個主要趨勢。怎麼說?黃欽勇別出心裁,從蘋果、三星與華為這三家公司的動向進行分析,就可以窺出線索。

根據蘋果在 2019 年公布的 200 家供應商名單中,可以找出這些供應商共有 380 家位於中國的代工和零件供應廠,三星則一方面加速將工廠遷離中國,搬往越南與印度,並增加外包比例,因此在這次的新冠肺炎期間受傷最輕。

更讓人意外的是,身為中資企業的華為,自己也被迫在此局勢下分散風險。目前,華為除了部分手機自己生產之外,也委託鴻海、聞泰、比亞迪等在中國設廠的當地企業和台資廠。加上近幾年,華為基於戰略上的考量,大幅邀請本地業者加入供應商的行列,甚至宣布將在歐洲設立 5G 基地台的工廠,都可看出華為的危機處理方向。

當這些大廠都走了,一直想要積極扶植中國科技產業的當地政府,將會怎麼做出反擊?

「我覺得中國最大可能的壓力是,將來不再像以前一樣能夠面面俱到,」黃欽勇判斷中國短期可能的戰略之一是:它必須集中資源。

黃欽勇認為,一旦中國選擇在重點領域全力以赴,首當其衝的就會是南韓的產業,而三星的好日子也到頭了。三星的獲利大多數來自三星電子,如果三星垮了,南韓的經濟就萬劫不復了。

趨勢三:反全球化浪潮對台灣有利

那麼和南韓許多發展方向都相近的台灣呢?不會一起慘遭報復?其實,因為台灣是中小企業為主,反而比較有可能在這樣的對立局勢中勝出。怎麼說?

「因為將來不會有這麼多貨,」黃欽勇說,反全球化的浪潮會讓貨源不再集中於中國,改為分散在各處,或許未來廠商選擇短程的輪船的會更多,台灣反而應該開始思考如何讓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能夠串聯。

另外,黃欽勇也在書中援引國發會前主委、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陳添枝日前的發言,來印證這樣的觀點。陳添枝認為,反全球化的浪潮對台灣有利,因為可以重新做台灣中小企業最擅長的垂直整合,南韓企業多是大財閥,就不擅長這樣的策略。另外,對全球所有的國家而言,台灣基本上是無害的夥伴。

從這個角度出發,台灣在建構資安環境以及堅持成為誠實的製造商時,只要有不斷電、沒意外的環境就會走得更好。至於,台灣企業與政府,都應該善用台灣特質的價值主張,來積極走出去對外行銷自己。

▲ DIGITIMES 電子時報社長、資深產業分析師黃欽勇。(Source:黃欽勇

趨勢四:東西陣營未必是劍拔弩張

對於還在煩惱沒了華為訂單、要去哪找新訂單的台灣企業來說,真的未來這麼美好嗎?黃欽勇指出,不管喜不喜歡,2020 年就是一個產業的轉捩點。有膽量改變的台灣企業,才有辦法抓住新機會,走出自己的一片天。中美對立激化,也不代表就只能選一邊走。

未來,美國可能限制最先進的生產設備和零件銷售到中國,但美國廠商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仍會將一些中低階、不會影響高額利潤和國家安全的技術、產品銷售到中國。

但,對中國企業而言,如果只賣內地市場,絕對不敷成本,未來一定會思考出用灰色地帶走到海外的方法。

從這裡可以發現,未來的市場即便表面上可能一分為二,但也不會是一切兩段的模式。因為,所有的國家在表面上話說得漂亮,背底裡還是會迫於生存,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戰略,東西方陣營不見得敵我分明,在新的時代,每一個流程的參與者,都擁有與其他設備對接的密碼,也能與各種不同的企業夥伴對接。從這樣的狀況來看,彼此之間的敵友關係,反而是愈來愈模糊才對。

也因此,背後仍有很多暗通款曲的管道可以互補有無。聰明的台灣廠商,要從中看懂這種全新的遊戲規則,找出新方向。

「未來的時代,合作分工的機會比以前直接的競爭要大很多,」黃欽勇如此做結論,這無疑將改變台灣科技業的面貌樣態,就看各個業者有沒有膽量勇敢去嘗試。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