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時代啟航,低軌衛星通訊應用看俏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06 日 14:30 | 分類 網路 , 網通設備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5G 時代啟航,低軌衛星通訊應用看俏


5G 行動通訊時代正式啟航。如何滿足地球各種地形、各種地區對 5G 通訊需求及維持 5G 良好通訊品質,成為各行各業供應鏈廠商努力研究的新課題。其中,低軌衛星 LEO 的發展備受關注。

衛星訊號翻山越海,彌補 5G 電波不足之處

主要是因為 5G 高頻率的無線電波較易被干擾,因此每個 5G 基地台涵蓋的範圍較小,業界評估,可能必須建置比 4G 時代更多(多達數倍)基地台數量,才能有良好 5G 訊號覆蓋率。

而衛星通訊依照運行地球軌道的距離從高到低排序,可分為 HEO 高軌道、MEO 中軌道、LEO 低軌道。其中 LEO 因為具備較低延遲性,成本又因許多廠商投入正逐漸走低,其傳輸速率經過測試也優於 4G 通訊,有助於補強 5G 基地台在艱困環境不易建置的痛點。

經過實際測試,LEO 低軌衛星網路在偏遠地區的傳輸能力,也確實優於 4G 網路,因此被認為可與 5G 網路互補。

尤其在條件較為嚴苛的環境,可能也需要衛星通訊才能補足既有基地台無法覆蓋的部分。事實上,過去衛星通訊大多聚焦在國防應用,但 5G 時代開始,衛星通訊技術的發展已經很難論定用在什麼領域。目前已經進入標準制定討論的 6G 通訊技術,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結合陸海空的無縫網路通訊應用,屆時將有更多衛星通訊的發揮空間。

投入廠商漸增,SpaceX 星鏈 2020 展開試營運

看好低軌衛星可能成為 5G 通訊產業重要的一環,越來越多廠商投入衛星通訊產業領域。目前 LEO 低軌衛星通訊係以太空服務公司 Space X 最具規模,其佈建的低軌道衛星群──星鏈(Starlink)已發射 800 多顆低軌道衛星,並已於 2020 年進入試營運階段。

初步服務範圍限定北美地區,使用者只需支付 1 美元就可收取微型天線、再自行安裝於無遮蔽處。Space X 目標是要建立 42,000 顆的低軌道衛星網絡,打造全球覆蓋且具備可實現衛星間通訊傳輸的高速網路服務。

美、中、歐積極投建低軌衛星群,台灣也重視

美國網路巨擘亞馬遜(Amazon)、Facebook、Google,以及中國、歐洲等國家,近來也都積極規劃並投入建置低軌道衛星群。

台灣政府亦相當重視低軌衛星產業發展,目前已推行「Beyond 5G 低軌通訊衛星」主軸計畫,希望能夠帶動台灣衛星通訊產業的發展。

以台灣網通設備供應鏈來看,包括台揚、啟碁均已有產品切入低軌衛星客戶供應鏈,未來表現頗受關注。面板大廠群創也與策略夥伴合作、共同研發推出新一代液晶超表面平板衛星天線(LC Meta-Surface Antenna),正式跨入衛星產業。

台揚布局已久;啟碁打入星鏈;群創推天線

台揚是台灣少數專攻衛星通訊系統設備器材的製造商,在衛星技術領域布局已久,並與 OneWeb 合作多年,共同開發低軌衛星地面通訊設備,近年來順利打入低軌衛星供應鏈,與客戶陸續進入整合測試階段。預期來自低軌衛星地面接收終端裝置產品設備的貢獻,可望 2021~2023 年逐步提升。

啟碁亦為台灣重要網通產品製造大廠,產品服務多樣,從行動通訊到車用、工控、智慧家庭、物聯網、衛星通訊相當廣泛。外傳啟碁已打入星鏈供應鏈,負責提供星鏈路由器,用於低軌衛星地面接收站的 Wi-Fi 模組已通過認證,加上啟碁耕耘車用天線多年,預期低軌道衛星相關產品出貨規模可望自 2021 年逐步放量,為營運添動能。

群創則是與衛星通訊新創公司 Kymeta 攜手,共同研發推出新型液晶超表面平板衛星天線(LC Meta-Surface Antenna)。與傳統碟型天線和 Phase-Array 相位陣列雷達天線裝置相較,液晶平板天線在寬頻、高指向、廣角掃描等性能方面與傳統天線技術不相上下,外型還可以做得比傳統碟型天線輕薄、適合搭載於汽車等運輸工具。目前群創是以台南 3.5 代面板產線製造液晶平板衛星天線,未來將視市場狀況評估是否以更高世代面板產線投入相關生產。

低軌衛星設備零件動能可期,貢獻看 2021-2025 年

隨著低軌道衛星通訊產業崛起,與地面訊號接收相關的設備產品零件元件,技術正在蓬勃發展,投入廠商也越來越多,後續市場需求動能令人期待。

業界看好的是,衛星通訊技術未來在市場應用將與快速移動交通工具結合,如豪華遊艇、頂級車用等,搶攻金字塔頂端客層及衛星互聯網、物聯網天線市場商機,為下世代衛星通訊系統開啟全方位嶄新格局。

不過,低軌衛星通訊技術成熟關鍵在於衛星發射數量,這部分目前還在如火如荼進行,估計可能還需要 3~5 年時間進行布局,因此對設備供應鏈廠商來說,低軌衛星相關產品商機可能自 2021 年起飛,但較顯著的貢獻時點可能落在 2022~2025 年。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NASA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