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追思劉炯朗:知交滿天下,堪稱現代傳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1 月 27 日 12:20 | 分類 名人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前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追思劉炯朗:知交滿天下,堪稱現代傳奇


「與劉校長做朋友,如沐春風。」前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在 11 月 7 日病逝,享壽 86 歲,同為前清華大學校長的陳力俊在其部落格撰文追思劉校長。陳校長自 1997 年與劉校長相識,劉校長治校四年時,陳校長掌工學院,兩人於公於私,有許多接觸機會,奠定友誼。《科技新報》取得陳校長同意授權轉載,以下為全文。

如果你有一個朋友博學多才、幽默風趣、豪爽大方、親切體貼、身段優雅、廣受敬重,總是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那你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許多劉炯朗校長的舊識,都能共享他為人處事的特色,同是一群非常幸運的人。與劉校長做朋友,如沐春風,他知交滿天下,遺澤廣被,堪稱現代傳奇。

劉炯朗校長遽然離我們而去,令人錯愕、悲傷、不捨。

第一次見到劉校長,是在 1997 年「第二屆清華大學校長遴選會」上,當時他是候選人之一,端坐在台前,一頭的銀髮、高挺的鼻梁、白皙的皮膚,重而不威,初看之下,宛如正港美國人,直到他以流利但帶廣東腔的國語應答時,才確認是國人無誤。

那次的遴選會,劉炯朗教授給遴選委員們留下非常正面的印象,會後以全票通過送教育部為決選候選人;到次年 2 月,劉教授正式接任清華大學校長,從此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劉校長。

劉校長原來與清華的淵源不深,但他親和篤實的作風很快就贏得清華人的認同。他治校 4 年,我有約兩年半擔任工學院院長,於公於私,有許多接觸的機會,尤其是工學院舉辦的活動,他都儘可能參加,因而有難得的學習經驗。

劉校長主持會議有效率但不失輕鬆,私下則以善講笑話著稱。據說每聽到好笑話,總會抽空用心筆記,以致用之不竭。而他雖然才高八斗,對公開演講都會悉心準備,並常將其演講簡報資料,提供同儕參考,毫不藏私。這與他自校長任內退休後,每週主持長約半小時的電台節目十幾年,每次都先寫好約三千字的逐字稿,其嚴謹態度是一脈相承。

劉校長是清華第二任非官派校長,在 1990 年代中期以前,校長由教育部指派,而當時台灣尚未「廣設大學」,政府財政清況也較佳,校長沒有募款壓力,但「民選」校長以後,募款能力變成一項重要指標,而處於轉型期的劉校長則表現亮眼。舉其大者,首先得到他的摯友台達電鄭崇華董事長捐贈時價一億元股票設立「孫運璿講座」,再於成立「科管院」時獲得台積電捐助協建「台積館」,同時由旺宏電子捐助協建 12 年後才落成的「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開風氣之先,為當時台灣高教界所艷羨。另外在聯繫校友方面,他曾乘校慶時,圍繞大草坪舉辦「千人宴」;任內並首先展開校傑出校友選拔;在兩岸清華交流方面,他曾率團赴北京參加「清華九十年校慶大會」,簽訂多項協議,並多方加強合作。

與劉校長相處,是很愉快的經驗,印象比較深刻的是:

他在飲宴時總是談笑風生,從不託言酒量不好,總能優雅應對;

他曾與材料系一群教授共赴卡拉 OK 專門店盡情高歌,很明顯樂在其中;

一次梅竹賽前參加學生造勢活動,站在卡車上遊街,回來後告訴我說,在卡車上居高臨下,不由心生畏懼,但為了學生只有硬著頭皮走完全程;

另外他代一位校友以前校長「沈君山」之名徵求對句,當時我試對了一下,被列優勝,獲贈該校友著作一本,當我向劉校長致謝時,他說是將對句作者姓名掩蓋後送校友評比,所以並非他有所偏私,成為至今真相未明公案;

另一次在校長室看到別人剛送他的精美花瓶,讚賞了幾句,不料他不久就送來相贈,讓人盛情難卻;

劉校長以擅作鑲嵌姓名對聯出名,因此求得一聯,並蒙劉校長裝裱完成請人送來。聯曰:「風雨力行真駿驥,桃李俊秀皆惠連」,下取李白:「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句,比喻眾多弟子才華洋溢,我將該聯高掛於研究室中,每有畢業學生來訪,皆示以勉勵,頗有激勵效果;

有一次我以前的博士生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附近巧遇正在散步中的他,兩人原素昧平生,攀談之下,劉校長就爽快地邀請他一起用餐,讓這位現已卓然有成的學生至今感念不已。

▲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

劉校長退休後,不再住學校宿舍,當時台北房價還未飛漲,所以他能以「合理價」在精華區電梯大廈購得一戶精品。由於他的學術地位以及與港澳的淵源,先到香港的大學擔任講座教授,有一、兩年的時間穿梭於港、澳、台,其後則主要定居台灣,期間除持續擔任「清華榮譽講座教授」外,也常回校參加各種活動。

▲ 在澳門大學與伊利諾大學前校長 Phyllis Wise 合影。

前面提過劉校長主持的電台節目,是他從 2005 年 10 月開始,在新竹 IC 之音竹科廣播電台,主持「我愛談天你愛笑」知性廣播節目,每週半小時,天南地北,廣泛多元,但以科技、教育、文學為主,除本身學養豐厚外,更發揮資訊長才,廣徵博引,得以深入淺出,興味盎然,廣為知識大眾歡迎。同時並將講稿集結成書,出版多本科普、散文作品,其中《一次看懂自然科學》更獲中國時報「2010 開卷好書獎最佳青少年圖書獎」與第 35 屆金鼎獎,《從輪子到諾貝爾:學校沒教的創新發明》獲得 2018 年第九屆吳大猷科普獎銀籤獎。由於我是他的忠實聽眾,他的講題也往往成為我們見面時的話題。

▲ 2018 年第九屆吳大猷科普獎銀籤獎著作。

(本文由 陳力俊 授權轉載;首圖為清華工學院頒獎典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