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 2020 年許多天文計畫受全球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有所延怠,仍亮出一些不錯成績,比如日本的隼鳥二號成功帶回小行星樣本、中國的嫦娥五號成功帶回新的月球土壤樣本等。新的一年,全球太空探索任務一樣引人矚目,以下是今年幾大計畫。
阿提米絲 1 號計畫(Artemis 1 program)
阿提米絲計畫是 NASA 睽違半世紀再次主導的大型登月任務,預計 2024 年要將 1 男性 1 女性太空人送上月球。而在那之前,阿提米絲-1 計畫將率先打頭陣,預計 2021 年 11 月使用全新開發的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SLS)與獵戶座太空船執行 13 項小型任務(13 顆立方衛星),包含 Lunar Flashlight、 Lunar IceCube、LunaH-Map、NEA Scout 等。
Lunar Flashlight、Lunar IceCube 與 LunaH-Map 任務為進行月球水資源探測、估算月球水冰沉積物的數量與組成、月球哪裡可能有水冰,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批繞月的立方衛星;NEA Scout 是 NASA 開發的低成本太陽帆探測器,將利用陽光作為推進劑近距離偵察近地小行星(NEA),最可能的目標是 1991 VG 小行星。
印度第 3 次月球任務
印度在過去 10 年已發射 2 次月球任務,分別為月船 1 號(Chandrayaan-1)及月船 2 號(Chandrayaan-2),只不過月船 1 號不到 1 年就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繫;月船 2 號攜帶了一個軌道飛行器、一個著陸器 Vikram 與一台月球車 Pragyan,然而著陸器和月球車又在最後關頭墜毀月球表面,任務同樣宣告失敗。
包含一個月球著陸器與一台月球車的月球 3 號(Chandrayaan-3)就在月船 2 號失敗後幾個月後宣布,將在今年 3 月降落月球南極-艾托肯盆地。如果一切順利的話。
火星將迎接數艘新的探測器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第一個行星際飛行任務 Al Amal 探測器,將於今年 2 月 9 日抵達火星軌道,預計花 2 年時間監測火星天氣與大氣層;於 2020 年 7 月 23 日發射升空的中國天問一號(Tianwen-1)探測器則將緊接在 Al Amal 之後兩週到達,如果成功,天問一號會成為全球第 3 個在火星放下探測器的國家。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2021 年絕對不能錯過的重頭戲就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終於準備要在今年 10 月發射升空。其實韋伯望遠鏡原訂 2007 年發射以接替哈伯望遠鏡——沒錯,因為預算嚴重超支,韋伯望遠鏡被延後了整整 14 年才準備飛上天際。
和哈伯望遠鏡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哈伯望遠鏡主要在可見光和紫外光波段提供驚人見解,然而面對極度遙遠、位於宇宙邊緣的物體時,那些氣體雲阻擋了 X 射線和紫外線,只有紅外光、微波和無線電更容易穿透雲層,因此韋伯望遠鏡的觀察重點將集中在紅外波段,宇宙邊緣星系發出的光不能放過,這將告訴我們最早的恆星、行星系統與星系如何形成。
- 3 missions prepare to explore Mars and other space news to expect in 2021
- Six space missions to look forward to in 2021
- Space: 2021
- 2021 Is Going to Be a Big Year in Space — Here’s What to Watch for This Year
- NASA’s Webb Telescope Looks Back on 2020 Engineering Milestones
(首圖來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