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洲相連的板塊以每年 4 公分的速度和歐洲和非洲相連的板塊分離。在這些大陸之間是大西洋中洋脊(Mid-Atlantic Ridge),是不同板塊擴張的分界線。在這個洋脊之下,地函物質上升,以取代板塊分開時留下的空間。
傳統觀點認為,中洋脊下的上升流起源於約 60 公里的較淺深度。另外,板塊隠沒作用通常由重力驅動。
南安普敦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大西洋中洋脊下方 600 多公里深處的地函物質上湧證據,意謂大西洋中洋脊下的熱對流包含整個地函作用,比預期要深。這項發現發表在《Nature》期刊。
團隊在大西洋底部部署 39 個地震儀,首次提供大西洋中洋脊下地函的高解析度成像。這是在海洋裡進行少數幾個如此大規模的實驗之一,能成像 410 公里和 660 公里深度附近,與地球礦物結晶構造突然變化有關的地函結構。觀測到的資料表明,地函熱對流來自更深處的地函。
▲ 研究揭示大西洋中洋脊的整個地函對流,比預期的要深得多。通常認為中洋脊下方的上升流起源於較淺的上部地函對流。
Mike Kendall 教授補充:這項研究成果,駁斥長期以來關於中洋脊可能在板塊構造扮演被動角色的假設。這表明,大西洋中部這類地方,中洋脊的作用力對推動板塊分離有重要作用。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