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肝是上班族健康殺手,由於久坐不動,這種文明病輕輕鬆鬆就能找上門,雖然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長期下來仍有機會演變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不過我們的身體也會自發啟動資源回收,最近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陳瑞華特聘研究員團隊,便發現一種操控細胞自噬(autophagy)的新機制,經動物實驗證明能抑制脂肪肝形成。
陳瑞華指出,細胞自噬是細胞的主要資源回收機制,負責清除細胞內廢物或過多脂肪,也就是脂肪吞噬作用。而細胞內自帶兩大資源回收系統:泛素-蛋白酶體(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以及細胞自噬-溶酶體(Autophagy-lysosome system),其中 VPS34 因子與細胞自噬作用有關。
現在,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名為 UBE3C 的泛素接合酶與一個名為 TRABID 的去泛素酶,前者負責抑制細胞自噬(修飾 VPS34 蛋白質導致 VPS34 降解),後者則促進細胞自噬(去除 VPS34 的泛素化修飾使其不被降解),也就是說,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共同調控細胞自噬因子 VPS34 以維持細胞自噬作用平衡。如果其中一個失效會怎麼樣呢?
在小鼠實驗中,研究人員先以高脂飼料餵食小鼠誘發產生脂肪肝,發現這些小鼠肝細胞內 TRABID 表現量下降,導致肝臟細胞的自噬作用失衡無法啟動,進而形成脂肪肝。接著對這些食用了高脂飼料的小鼠注射以腺病毒載體攜帶的 TRABID 基因,一個月後從細胞切片觀察發現肝臟油脂含量又明顯減少,抑制脂肪肝形成。
研究團隊表示,由於目前脂肪肝無藥可醫,甩掉它們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生活型態,包括減肥和運動,而這項研究對此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契機,若能研發出提高 TRABID 表現或活性的藥物,或許就可透過療法阻斷脂肪肝形成。
新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