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太陽系之外,一陣陣柔和的電漿雨灑在了航海家 1 號身上。日前有篇研究分析航海家 1 號新數據認為太陽系邊界更偏向圓形,現在另篇研究檢查了航海家 1 號的 PWS 儀器,發現探測器離開太陽系後持續檢測到電漿,說明星際空間的活動可能比想像中活躍。
航海家 1 號是 NASA 於 1977 年送出地球的外太陽系太空探測器,在飛越木星與土星系統完成任務後,繼續靠著身上續航力超持久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TG)提供動力來源飛向太陽系邊緣,並於 2012 年宣告已離開日球層頂,開始徜徉在星際空間,目前它與太陽距離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 150 倍以上。
隻身徘徊在人類尚未摸清的星際空間中,科學家相當重視航海家 1 號傳回的任何訊息。太陽系邊界非常凌亂,而一般來說,星際空間應該相當空曠荒涼且黑暗,然而美國康乃爾大學團隊在分析探測器電漿波系統(Plasma Wave System,PWS)的數據時,卻發現儀器持續接收到微弱、單調的「嗡嗡聲」,表明星際空間中一直有電漿(電子從原子中剝離出來的離子化氣體)持續灑在探測器身上。
電漿在宇宙中是最豐富的可見物質形式之一,原本檢測到電漿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當檢測位置處於太陽系邊界外不遠處,情況就不同了。
從 2012 年起,航海家 1 號也檢測過 8 次電漿強烈擾動的電漿振盪事件,時間從幾天到一整年不等,相關變化是由太陽日冕物質拋射所引起;但從 2017 年起,探測器開始持續檢測到另一種微弱且持久的電漿數據,時間長達 3 年,發生在太陽平靜無活動時期,也就是說當下探測器周圍環境並未受到太陽太多干涉,基本上是星際空間自己的活動,那麼顯然,星際空間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活躍一點。
這項新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發現,比如為什麼團隊從 2017 年才開始檢測到這些振動。幸運的是,航海家 1 號預計還能運作到 2025 年,肯定能為科學家帶來更多新資料。
新論文發表在《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
- NASA’s Voyager 1 Probe Detects the Steady ‘Hum’ of Plasma in Interstellar Space
- NASA’s Voyager 1 detects faint, persistent hum beyond our solar system
- Voyager 1 Is Detecting a ‘Hum’ of Plasma Waves in The Void of Interstellar Space
- In the emptiness of space, Voyager 1 detects plasma ‘hum’
- Voyager 1 detects plasma “hum" in interstellar space
(首圖來源:康乃爾大學/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