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植物基瓶的可口可樂,為什麼四年蟬聯全球最大「塑膠污染者」?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1 月 20 日 0:00 | 分類 材料、設備 ,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推出植物基瓶的可口可樂,為什麼四年蟬聯全球最大「塑膠污染者」?

一位巴西年輕人在里約熱內盧西側收集垃圾,發現一袋比他還老的洋芋片,出生於 1996 年。同伴試圖騎水上摩托車在運河飆車,但塑膠碎片弄壞了引擎。

在遙遠的印尼,某年輕人在瑪琅河發現許多聯合利華個人護理產品,包裝顯示出生日是 1990 年左右到 2000 年初,雖然隨時間老化褪色,但整體完好無損。

像他們這樣的志願者共 11,184 名,來自 45 國。身為環保組織 Break Free From Plastic 的一員,從世界各地收集 33 萬餘件塑膠垃圾,58% 可看出品牌,確定誰是造成塑膠污染最嚴重的公司。Break Free From Plastic 報告整理出可口可樂蟬聯四年全球最大企業污染源寶座。

可口可樂為何蟬聯?

除了第一名的可口可樂,2021 年塑膠污染前十公司是:百事可樂、聯合利華、雀巢、寶僑、億滋國際、菲利普莫里斯國際、達能集團、瑪氏食品和高露潔─棕欖。

(Source:Break Free From Plastic)

可口可樂連續第四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塑膠污染者,自 2019 年以來,可口可樂的塑膠垃圾就比第二、三名總和還多。可口可樂 2020 年收入 330 億美元,僅 2019 年全球塑膠垃圾收集分類處理和回收成本就超過 320 億美元,幾乎與可口可樂 2020 年收入差不多。

同為飲料巨頭,百事可樂「穩定發揮」,2018 年以來每年都居前三。連續 4 年品牌審核,聯合利華今年首次上升到第三,還偏偏是今年英國格拉斯哥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主要合作夥伴。

為何這些消費用品公司常駐排行榜?原因是大量依賴化石燃料製造的拋棄式塑膠產品。超過 99% 塑膠由化石燃料製成,如果塑膠的生命週期是一國,將成為世界第五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如果不控制,塑膠產量預計 20 年內翻一倍。

現實並不樂觀。 全球性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最近調查顯示,每家消費用品公司塑膠供應鏈至少有一家化石燃料或石化公司。

(Source:Changing Markets)

儘管一些公司適度削減,但可口可樂和瑪氏 2020 年反增加塑膠產量。據綠色和平今年 9 月報告,可口可樂、雀巢和百事可樂等高污染消費用品公司正推動化石燃料業增加塑膠生產。同時或多或少聽說消費用品公司針對塑膠環保專案,沒有想像有效。

「環保專案」為什麼不環保?

可口可樂今年推出首個由 100% 植物性塑膠製成的 PET 飲料瓶(除瓶蓋和標籤外),已生產約 900 個原型瓶。

▲ 100% 植物基 PET 飲料瓶。

植物基瓶的確能節約石油資源、降低二氧化碳排放。2009 年可口可樂曾推出 30% 植物材料製成的可回收 PET 塑膠瓶。今年新製程用玉米糖代替 70% 油基材料,簡化生產過程使可量產。但回收過程並非完全環保。可口可樂承諾新植物基瓶外觀、功能和回收利用與傳統 PET 相似,PET 是回收率最高的塑膠,但也有許多局限。

7 月 21 日環保組織 Sierra Club 提告可口可樂等品牌,理由是可口可樂塑膠瓶貼了「100% 可回收」標籤誤導消費者。Sierra Club 指出:首先,標籤由不可回收的雙向拉伸聚丙烯製成;其次,雖然瓶身是 PET,但因污染和加工損失,至少有 28% PET 無法回收。

加上新材料成本遠低於回收成本、塑膠廢棄物無法有效收運等原因,大多數塑膠瓶最終還是進入垃圾掩埋場、焚化爐、海洋、河流,甚至隨處可見。2019 年主要塑膠污染企業使用或生產的塑膠包裝只有 1.9% 可重複使用

此外,植物基 PET 仍是 PET,如果不回收或再利用,很難於自然環境降解。其他問題還有植物瓶可能增加種植土地需求,這些土地本可能是種植糧食作物用。

行百里者半九十,所謂 100% 植物基瓶不是環保勳章,只有確保 100% 回收才有意義。但消費用品公司往往喜歡用片面「回收」行動樹立環保形象。

2018 年,可口可樂宣佈使用 25% 從地中海回收的海洋塑膠製成約 300 個樣品瓶。環保組織指出,大多數海洋塑膠太小,分佈太遠太深,只有隨著潮汐沖到海灘的垃圾可清理。諷刺的是,全球一年進入海洋的塑膠製品數量驚人,可口可樂塑膠足跡尤其深遠。

▲ 可口可樂海洋瓶。

這些公司也有很多「宣布後什麼都沒做」專案。2019 年,寶僑承諾在印度建立回收設施,之後發言人表示公司沒有確定印度回收設施開放日期;2020 年,可口可樂再填充玻璃瓶佔總包裝 9.3%,甚至低於 2018 年 11.7%。這些行動往往剛推出時光芒萬丈,最終悄無聲息退場。

更有一些環保專案走向環保反面。聯合利華委託當地廢物收集合作夥伴,將收集的塑膠廢物轉給水泥窯。但水泥窯同樣會導致空氣和水污染及大量碳排放,燃燒塑膠永遠不是解決辦法。

因此種種不理想的環保專案只是徒有其表。2019 年可口可樂廣告和行銷投資 42.4 億美元,同年河流清理計畫投資僅 1,100 萬美元,看起來像公關噱頭。

今年稍早 Break Free From Plastic 委託編寫的報告攻擊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公司「缺乏真正變革的雄心」。綠色和平東南亞地區協調員 Abigail Aguilar 談到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和雀巢時表示:

這些公司聲稱在解決塑膠危機,但繼續投資錯誤解決方案,同時與石油公司合作生產更多塑膠。為了阻止這種混亂並應付氣候變化,這類跨國公司必須結束依賴拋棄式塑膠包裝,遠離化石燃料。

環保組織認為,解決塑膠足跡的最佳方法是減少生產塑膠,採取實際行動從源頭解決問題,不是塑膠進入環境後才處理。

塑膠污染關乎未來

消費用品公司的環保道路腳步遲緩甚至倒退,就是環保組織審核品牌的原因:

世界 100 個最大經濟體有 69 個是公司,而不是國家。企業行為者必須引領通往無塑膠和氣候安全的未來,因為他們有能力、手段和資源改變,將願景變成現實。如果保持現狀,企業污染者就是將負擔轉嫁給年輕人、低收入社群和未開發國家。

最大的塑膠污染公司已承諾,可口可樂 2018 年宣布「無廢物世界」計畫,到 2030 年每賣一瓶可樂,就回收一個包裝瓶;到 2025 年,減少使用 300 萬噸來自石油的原生塑膠。

或許是因時間有限,或許是努力零散不充分,這些承諾幾乎沒有不同結果。到 2050 年,塑膠產量將增加兩倍,迄今所有非纖維塑膠 42% 用於包裝,大部分都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聯合利華、雀巢和寶僑等消費用品公司在用。

核心問題在於,如果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沒有真正改變,就很難真正關閉塑膠污染的源頭。Break Free From Plastic 提出公司必須做到的事是:

披露塑膠足跡的全部範圍;大量減少生產的塑膠產品數量;重塑包裝可重複使用且不含塑膠;建立重複使用和再填充系統。

可參考的案例是德國、瑞典和丹麥等國都執行押金制度,退回的玻璃瓶可重複使用 50 次,塑膠瓶可重複使用 15 次;電影院和速食店常見的碳酸飲料機及家庭送貨系統也能推行。

比起植物基 PET,荷蘭可持續化學公司 Avantium 的植物基瓶可能是更好解決方案。Avantium 表示,這種瓶子當汽水和其他飲料的容器比 PET 更好,且在堆肥設施一年可完全分解,自然環境需多幾年。但就算效果屬實,離真正取代 PET 還要一段時間。

耶魯大學環境學院官網文章認為,解決塑膠垃圾的辦法不在於開發更好的可降解塑膠,而在增加回收塑膠。關鍵是「生產者責任延伸」,即誰惹的禍就誰負責。 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 Narayan 表示:

未來流行瓶裝容器仍是 PET 瓶,但我們要有能力收集回收,再回收。那就是未來。

同時政府必須制定有約束力的法條,使違規企業污染者面臨嚴重法律和財務後果。全球焚化爐替代方案科學和政策總監 Neil Tangri 聲明指出

儘管企業承諾會做得更好,但年復一年進入品牌審核名單。很明顯,我們不能依賴這些公司做正確的事。現在是政府加緊制定政策以減少浪費,並讓生產者承擔責任的時候了。

品牌審核報告還特別提到某細節:今年品牌審核報告突顯世界各地年輕人聲音,報告有 20% 是由年輕人完成,包括開頭提到的幾位年輕人。重要原因是,如果不能解決塑膠污染危機,年輕人是失去最多的一群。他們呼籲:

我們不接受明天海平面上升和沿海社區消失換來的拋棄式塑膠餐具;我們不接受明天的乾旱、熱浪和森林火災換來的拋棄式塑膠袋。

我們不接受明天的超級風暴和其他極端天氣事件換來的單獨包裝;今天的「便利」將造成明天的混亂。

除非以短期利潤為導向的企業現在採取行動,否則年輕人將繼承氣候更動盪的世界。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