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今日表示,綠色經濟、淨零減排已成為舉世矚目的重要議題。然而,考量低碳減排同時也要顧慮發電量穩定供應,而再生能源只能算是備用能源或備載能源,對於高科技產業是一種不可依賴、不穩定的能源源頭;台灣需要正視能源政策,避免短期對經濟和產業發展帶來的傷害。
郭台銘今日參與 2021 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並以從「疫情、氣候變遷兩大挑戰看兩岸企業合作之變局、新局與格局」發表演說。
郭台銘指出,全球氣候暖化導致的天災在世界各地都傳來災情,而 11 月在格拉斯哥所召開的全球氣候峰會上,世界各國提倡並承諾共同對抗氣候暖化的行動方案;尤其中國身為發展中的大國,曾提出具體的減碳目標 2030 碳達峰、2060 碳中和。
然而,郭台銘表示,這個責任承諾的背後隱藏了兩個困難,一是如何參與甚至促成乾淨能源的產業轉型過程,二是如何戰勝極端氣候帶來的時間壓力。現在綠色經濟、淨零減排,已成為舉世矚目重要議題,但如何發展低碳排的清潔能源,達成碳達峰及碳中和,為未來企業應用能源之新課題,也成為企業重要的生存考驗。
目前全球重要的供應鏈客戶在面對選擇生產基地時,必將 「發電量是否能穩定供應」以及使用燃媒、天然氣發電造成的「高碳排放超標」二項不確定因素及不可控管的挑戰放入重點考量。
對此,郭台銘說明,高科技業者不論是未來的新興產業、半導體,面板,精密機械等等,都被要求必須分散製造地點,這趨勢已然形成,所以考量低碳減排同時也要顧慮發電量穩定供應。不過,太陽能、風電等再生能源只能算是備用能源或備載能源,對於高科技產業是一種不可依賴,不穩定的能源源頭。
郭台銘進一步指出,充足及穩定的能源供應,是產業經濟成長依賴的動力,不論是半導體、精密製造、5G、雲端網路、元宇宙、數位經濟等,都需要大量穩定、充足供應的清潔能源。因此,台灣也必須在能源政策上正視這個問題,避免短期帶來的是對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傷害,長期也無法面對 2050 年淨零碳排的全球目標。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