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滿足現狀,蔡明介:台灣半導體業仍要結構升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20 日 15:53 | 分類 名人談 Telegram share ! follow us in feedly
不應滿足現狀,蔡明介:台灣半導體業仍要結構升級


台灣經濟受惠全球對半導體需求的帶動,今年 GDP 可望突破 6%,科技需求暴增下,外媒甚至預測台灣人均 GDP 正在追韓趕日,但任何產業都無法穩坐江山。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點出走過半世紀的台灣半導體產業下一步該如何持盈保泰。

全球對半導體的需求經歷四個主要階段,從 1995 年代的 PCDVD、多媒體、網路需求支撐;2000 年是 2G/3G 以及功能型手機、無線通訊、數位電視;2005 年後十年,主要是 3G/4G 與智慧手機、行動網路推動;2015 年之後是 4G/5G 以及 AI、物聯網應用。在這個過程當中,台灣半導體產業對經濟的貢獻也水漲船高,從出口額來看,占 GDP 比一路攀升,自 1990 年代的 0.8%,到 2021 年已達到 18.3%

(Source:TSIA、財政部統計處、中華經濟研究院、Nature Electronics)

尤其是今天這個時代,各種各樣的終端設備都將連上網路,又在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高速運算驅動下更需要半導體做為大腦中樞,而疫情為原有的生活工作方式帶來新的樣貌,加速網路虛擬與真實世界連結趨勢,使得當今對半導體的需求更是空前旺盛。

反映在營收上,2021 年台灣晶圓代工營收將接近新台幣兩兆元,IC 設計業營收今年也將會突破新台幣 1 兆元,年增四成之多,成為新的兆元產業。加上 IC 封裝與測試以及 IDM,蔡明介稱,已看到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可創造新台幣 4 兆元以上產值。

台灣半導體產業有今天成績,蔡明介歸類,基本上有幾個重要時間點,分別是 1966 年外商投資加工出口區讓台灣社會接觸製造流程,到 1974 年工研院電子所成立,啟動研發活水,兩年後美國無線電公司 RCA 技轉培訓當今檯面上重要業界大老,習得 CMOS 產業技術,後來 80 年竹科成立,聯電、台積電、聯發科相繼帶動台灣整體半導體業蓬勃發展。

面對這個黃金時代,未來競爭也將異常激烈,加上各國發展供應鏈自主化下,台灣半導體產業要持盈保泰,必須補強現在的供應鏈缺口。蔡明介點出補強重點,其中之一是 IC 設計與 IDM 結合的終端 IC 產品仍有擴張機會。他認為,台灣 IC 設計主力在邏輯 IC,但記憶體和類比感測元件相對較弱。此外,若看台灣無晶圓 IC 設計雖然是世界第二,佔全球兩成,但加上 IDM 則占比掉到 5%,台灣 IDM 不如日韓與歐洲。而現行台灣 IC 設計主力在行動手機、消費電子與電腦,若要提高整體半導體影響力,必須擴展 IC 類型並擴大應用領域。

蔡明介認為未來需掌握核心技術,並設計滿足人類所需的 IC 半導體。至於什麼是未來人類所需的半導體?蔡明介點出幾大應用趨勢,包括 AI 與深度學習,估計到 2037 AI 與深度學習應用佔比將會超過現在的主力──網路。第二個趨勢是電動車與自動駕駛,預期 2030 年電動車年銷售將超過兩千萬輛,屆時一年將需要超過兩百億顆車用 IC。第三個應用趨勢是元宇宙,包括 AR/VR 裝置市場以及各種虛擬應用。

最後他也看好量子運算,他認為量子運算現在的發展階段就如同 1950 年代的 IC 半導體產業,從 1947 年電晶體 Transistor 發明,到現在 IC 半導體技術已帶動世界科技文明與經濟發展。而量子運算從 1980 年代概念出現以來,2019 年已經開發出 NISQ 中尺度通用量子電腦,下一步將是出現先進的容錯量子電腦,為世界再次帶來一場革命式的變化。

應對全球競爭,除了產業結構需要升級之外,台灣另外一個問題在於高素質人才不足。他指出,STEM 相關畢業生三年來減少三萬多人,擔憂教育恐跟不上市場需求。

蔡明介表示,過去 50 年台灣半導體已累積深厚基礎,對全世界摩爾定律的持續推進有極大貢獻。未來智慧運算時代將為理工人才開創盛世,他也鼓勵下一代年輕人勇於站在巨人肩膀上,創造下一個 50 年的輝煌,同時以「只要努力,機會永遠都在」勉勵各界。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