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逃逸養殖鮭魚與野生大西洋鮭魚(Atlantic salmon)相遇會發生什麼事?對生態來說那可能並不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而是破壞野生鮭魚生存與繁殖能力的兇手之一。
雖然水產養殖可以滿足世界大部分的水產海產需求,降低對海洋野生魚類的依賴,但養殖漁業也會需要大量來自小魚所做的飼料,最近挪威自然科學研究院(Norwegian Institute for Nature Research,NINA)團隊新研究也證實另一缺點,養殖漁業會帶給野外魚種疾病與基因污染。
過去科學家大多是在實驗室或是受控環境中,了解到養殖漁業對野外生物的相關危害危害,而挪威身為世界最大養殖鮭魚王國,也很關注養殖漁業對生態的影響,挪威自然科學研究院團隊實際研究發現,若人工養殖鮭魚逃逸到茫茫大海中,養殖鮭魚與野外大西洋鮭魚所繁殖的後代,成長速度更快、也更早熟,破壞物種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挪威自然科學研究院 Geir Bolstad 博士和同事從挪威 105 條河流中收集 7, 000 條成年鮭魚的鱗片,透過檢查鱗片比例與比對半數的基因型分型(genotyping),分析他們的「族譜」,藉此了解養殖鮭魚血脈對鮭魚發育速度的影響。
鮭魚在成長過程以及成熟繁殖時必須要適應極大的淡水與鹹水變化,研究指出,人工養殖鮭魚對野生鮭魚影響最大的地方在於鮭魚的早期階段,混血後代亞成魚(Juveniles)在轉化為銀魚(Smolts)時,適應海水鹽度的速度比野外鮭魚更快。
研究指出,到最後這些鮭魚也更快成熟,從海裡回到河川上游產卵的時間也更早,養殖鮭魚與野生鮭魚的雌性後代成熟年齡比一般鮭魚小 0.29 歲,雄性則是小 0.43 歲。
可是更快適應淡水與海水滲透壓不好嗎?研究認為這是個壞消息,基因污染導致鮭魚生活節奏加快,讓鮭魚們更有膽量、攻擊性變強,但也不容易適應環境,研究發現,混血鮭魚亞成魚在野外更不容易生存,部分原因是比較容易受到掠食者攻擊。
Bolstad 認為,只要基因持續流傳下去,鮭魚數量可能會減少,團隊認為,養殖魚類基因衝擊野生鮭魚甚鉅。團隊也舉例,對於那些本來成長速度極快的魚類物種來說,混入養殖漁業品種可能會讓野外物種生長速度放慢,而不是加速。
上個月,挪威也將大西洋鮭魚納入受威脅物種名單,物種資料庫(Species Data Bank)指出,由於出逃的養殖鮭魚攜帶的蝨子和疾病,讓挪威鮭魚族群漸少。1983~2019 年間,成功從海洋溯回河川上游產卵的成年鮭魚數量減少 51%。
- Breeding with farmed fish is changing the life cycle of wild salmon
- Atlantic salmon added to Norwegian list of threatened animals
(首圖來源:Flickr/herdiephoto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