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馬斯克說 Web3 是行銷術語?去中心化的背後願景是成就大同世界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29 日 8:30 | 分類 加密貨幣 , 區塊鏈 Blockchain , 新創 Telegram share ! follow us in feedly
為何馬斯克說 Web3 是行銷術語?去中心化的背後願景是成就大同世界嗎?


除了 VR / AR 進階版的元宇宙話題,最近最熱話題就是區塊鏈進階的 Web3 了,目前 Web3 概念主要是區塊鏈加密技術的不同層面應用,NFT、DeFi 等就是 Web3 的一部分。鼓吹 Web3 的人認為,區塊鏈是真正讓網路「去中心化」的代表技術,但區塊鏈光從加密貨幣到現在發展至 NFT,都距「實際應用」很遠,即使比特幣比 5 年前更像數位(避險用)資產,但真正的貨幣功能仍受制於交易速度而難以普及。

Web3 支持者認為網路的力量需人民自己掌握,而不是 Facebook、Alphabet、亞馬遜、蘋果等大公司,需要比特幣那種真正去中心化的產品存在,基本上不受政府管控。但 Web3 反對者 Twitter 創辦人多西(Jack Dorsey)表示,即使不受政府掌控,但像比特幣少部分人持有大部分財富,也很難說讓 Web3 真正去中心化,反而讓少部分人把持市場。

Web3 難關之一:犯罪行為與失控網路

去中心化、基於區塊鏈的媒體社群平台開始運作,一些用戶開始毫無審查的社群貼文,由於區塊鏈本身特性,這些貼文理論上能永久保存,基於永久保存的特性,只要發文就不會被刪除。但在「完全沒有審核」的網路發言會造成什麼問題,這幾年大家應該看過很多了,相關犯罪統計也不斷增長。FBI 發表的 2020 年網路犯罪報告,發現 2019~2020 年,美國網路犯罪增長率達 69.4%,過往仇恨言論激發出更劇烈的「政治正確」傾向,這兩年來異常劇烈。

▲ FBI 美國網路犯罪增長率報告,這部分當然也受疫情影響,但很明顯越多人仰賴網路,犯罪問題自然越趨嚴重。(Source:FBI

由於目前還受法律約束,許多人在網路活動時,都會受合約或法律約束,背後是確保「應該」能監督或追蹤的政治人物與實體(有些國家不能監督),一旦「去中心化」、「匿名」這些要素 100% 確保下,就如現在暗網,追蹤背後主使人變得非常困難,也加深更多網路現有犯罪詐騙問題。

Web3 難關之二:能源消耗巨大、技術尚不成熟

加密貨幣現在市場規模沒有想像高,即使市值很高,但比特幣還沒有能撼動貨幣市場的本錢。但加密貨幣是種能源密集技術,礦工會照數學難題挖出更多比特幣、想辦法拿到更多電力與算力,但光現在加密貨幣對環境的影響是「可計算的」,加密貨幣相關報告卻很少從能源消耗角度出發。

▲ 劍橋大學另類金融中心的比特幣每月耗能成長估計。(Source:CCAF

換句話說,基於區塊鏈與 P2P 技術的特性,Web3 基本上就代表「效率低速度慢」與「成本能耗高」兩大特性,有些人認為技術改進會改善缺點,過往有明確中心組織定義的產品的確是如此,但即使這些龐大組織努力整合、技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也都花費大量心力改善,所謂 Web3 的環境並沒有出現「標準機構」,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方法,進行缺乏效率的競爭與開發,且能互通的標準比起這產業投入的資源相對極少。

故量子運算是區塊鏈技術最大的威脅──主要採取 RSA 加密演算法的區塊鏈,以現今科技來說不太可能攻破,但若量子運算逐步成熟,加密就不再是威脅。換句話說,除了能源問題,還有量子運算可能直接擊破區塊鏈核心問題,這些都是區塊鏈技術需面臨的難題。

以太坊將於明年第二季推出以太坊 2.0 並改變「挖礦」模式,從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POW)升級基於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POS),根據以太坊基金會說明,轉移至 POS 將比 POW 模式節省約 99.95% 電力。樂觀者認為這代表以太坊能洗脫區塊鏈貨幣耗能的污名,也能解決 Web3 一大難題。而發展區塊鏈抵抗量子運算破解的領域,也有不少人正在奮戰。

Web3 難關之三:原有網路基建為何要服務去中心化?

由於前述幾項原因,代表 Web3 不太可能於近未來取代網路技術,因許多政府機構不會垮台,人類基本上也不會活在完全隱密、完全去中心化、無人管理的全面自由經濟世界,這世界並不存在於普通人的想像,大部分人還是希望政府於危機時肩負責任並受監督。

所以討論 Web3 去中心化概念之前,需先討論一個問題:網路是誰建構且為誰服務?越大量 Web3 技術成熟,意味越大量電力與網路消耗,擠壓現有使用者的權力與服務,別忘了 Netflix 也被認為需要付錢給電信公司分攤成本

電力與網路基建資源分配主要掌控在政府手中──使用者繳稅給政府、監督政府分配電力與網路,換句話說,一旦要真正與政府(或不願意進入 Web3 世界)對抗,無論政治面(讓政府與人民同意區塊鏈化的世界)或成本面(自行架構電力與網路)切入,都不太可能是短期之功。

從這些面向看,Web3 要脫離創投與熱錢投注還要一段時間,會久到你不確定熱錢跟創投還會不會繼續投入這領域──或許過陣子看會不會重新出現 ICO 熱潮,就會知道 Web3 是否曇花一現、只有少部分人跨入的領域,還是會像 Web2 的UGC(使用者生成內容),養出數個科技巨頭。

這背後或許也是馬斯克(Elon Musk)質疑 Web3 名詞的原因。

(首圖來源:Unsplas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