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國研院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太空級衛星導航接收機(GPSR)傳來捷報,在今年 1 月中旬隨成功大學開發的 IRIS-A 立方衛星發射至離地 500 公里軌道後度過近 2 個月飛行,GPSR 仍持續正常運作,成功通過嚴苛太空環境測試取得飛行履歷。
國研院表示,導航系統是太空領域關鍵技術之一,能大幅增進衛星自主運作能力並降低衛星操作與任務執行成本,很快地,同款 GPSR 將搭載於獵風者衛星與福衛八號上,對台灣太空科技與產業發展具指標性意義。
過去 30 年來,台灣在設計、製造地面用衛星導航接收機方面的能力雖已成熟,卻一直缺乏太空實證機會,直到與成功大學合作,今年 1 月將 GPSR 搭載於 IRIS-A 立方衛星,終於在飛行近 2 個月後成功取得飛行履歷。
太空中心指出,太空級 GPSR 設計製造挑戰主要在須承受火箭發射過程的劇烈振動、太空真空環境的劇烈溫度變化,以及在高速移動中穩定鎖定 GPS 訊號。如今國研院終於自主掌握技術,可不再受制於出口國。
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預計今年底發射升空的獵風者衛星(Triton,是台灣繼福衛五號後第 2 枚自製衛星),以及之後的福衛八號遙測衛星、SAR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低軌道通訊衛星,都將攜帶此款 GPSR 進行在軌操作,應用層面相當廣泛。此外,太空中心正加緊研發國產元件,目標 2023 年底達到衛星上自主國產元件占 70% 目標。
(圖片來源:國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