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獵鷹 9 號火箭回收再利用、載人龍飛船抵達國際太空站、星鏈衛星部署到星艦火箭原型測試,創立於 2002 年 3 月 14 日的 SpaceX 釋出影片慶祝成立 20 週年,見證短短 20 年內一家私人太空企業如何徹底改變探索太空的方式。
2002 年 3 月 14 日,馬斯克創立了 SpaceX,抱持製造可重複使用火箭、商業飛船和其他先進推進技術的遠大夢想,在還是由國家太空機構主導太空行業的當年,火箭硬體仍屬拋棄式設備,很少人相信這事能成真。
然而 20 年後的今天,SpaceX 獵鷹火箭第一節可順利回收並重複利用 10 次以上,至少一個禮拜發射 1 次,實現 NASA 自阿波羅任務後轉往低軌任務但一直未能達到的低發射成本目標,剪斷 NASA 太空人需依賴俄羅斯火箭飛船前往國際太空站的侷限,開發出第一個抵達國際太空站的商業載人飛船,部署自家巨大的星鏈衛星低軌通訊衛星群,還正在開發帶領人類前往月球甚至火星殖民的新一代太空載具。
馬斯克曾說過,當他研究 NASA 欲將人類送上火星的計畫時,不敢相信 NASA 並未公布時間表(直到最近幾年 NASA 才宣布以 2030 年代為目標),於是馬斯克決定自己投入火星任務以「鼓舞國家意志」,並且貫徹執行了。現在,高達 120 公尺的星艦火箭原型機已準備進入軌道級飛行測試。
揭開商業太空旅行時代
過去,外太空屬於國家機構與國家任務的領地,但隨著去年 9 月 SpaceX 靈感 4 號飛船(Inspiration4)載著一般公民進入軌道繞行 3 天,正式打開全民都有機會進入太空遊玩的商業大門。
當然 SpaceX 並不是唯一一家促成商業太空旅行的企業,亞馬遜公司創始人貝佐斯於 2001 年成立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英國企業家理察·布蘭森爵士創辦的維珍銀河,也都於 2021 年展開商業太空船、太空飛機的次軌道首飛,只是相較之下藍色起源對自家工作進度較保密,而馬斯克在社群上非常活躍。
在 20 週年影片最後,我們看到了被發射塔利用「夾子」把上下級火箭接合在一起的星艦原型機完整體,也許 20 年後的 40 週年影片,我們真的能看到星艦已把人類送上火星?
Today we celebrate the founding of SpaceX and 20 years of accomplishments by this incredible team—here’s to creating a future that we can all get excited about pic.twitter.com/GYz9omUmAb
— SpaceX (@SpaceX) March 14, 2022
- SpaceX unveils epic highlight reel for its 20th birthday (video)
- 8 ways that SpaceX has transformed spaceflight
(首圖來源:Official SpaceX Photos/Flick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