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 AI:烏克蘭用臉部辨識俄羅斯士兵,但這只是小兒科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21 日 8:15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軍事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戰爭中的 AI:烏克蘭用臉部辨識俄羅斯士兵,但這只是小兒科


現代人對時間的概念很模糊,若不細想,大多數人也許無法立刻想到:自 2 月 24 日普丁侵入烏克蘭以來,俄烏戰爭已過去 20 多天。

俄烏戰爭爆發沒多久,MIT便立即宣布與俄羅斯莫斯科私立科學研究院切斷研究合作關係。據《波士頓環球報》報導,這所俄羅斯研究機構名為「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Skolkovo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要研究人工智慧、能源、核能、生物醫學與太空,之前曾發現並量化Google廣泛使用的量子演算法技術的基礎功能缺陷。

原先聚焦於全球尖端科研成果發布《Nature》與《Science》,自戰爭爆發以來,也從未間斷更新與這場全球事件相關的科研動態資訊。如最新《Nature》版面就是一篇關於烏克蘭研究者呼籲學術期刊抵禦俄羅斯作者的新聞。

對於這場事件,科學家也無法保持沉默。比如,吳恩達在Twitter公開表示「支持烏克蘭」、新晉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馬斯克推文說「要與普丁單挑」、被譽為天才數學家的陶哲軒也在個人部落格,為因戰爭流離失所的烏克蘭數學家發表了「求助的資源清單」。

但筆者猜想,隨著人工智慧做為新興科技代表的發展愈發如火如荼,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眾多AI研究者或追隨者心中大約都有一個疑問:這場戰爭人工智慧扮演什麼角色?

懷著謹慎的心情,筆者過去幾週也翻閱多份記錄俄羅斯人工智慧發展的文獻。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戰鬥民族」眼中,人工智慧自然歸類為壯大軍事力量的手段之一,但俄羅斯並不是唯一使用AI作戰。《Wired》報導,烏克蘭網路偵探也使用臉部辨識技術來精準定位俄羅斯士兵。

無論科學家多惶恐,當因「科技向善」而催生的成果用於不當途徑時,科學家也無計可施。即使天才如愛因斯坦,也只能徒生悔恨。但歷史車輪已啟動,又有誰可以阻擋?

用 AI「辨識」敵方士兵

談起AI與戰爭的關係,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也許是「作戰機器人」,而非臉部辨識。眾所周知,臉部辨識技術的發展十分成熟,甚至可稱為「普羅大眾最熟悉的人工智慧技術」,已滲透大眾生活各方面,尤其支付與安防兩塊。如今這項技術多了一個更緊要的用途:軍事防備。

更準確的說法是:軍事道德懲戒。

據《Wired》報導,烏克蘭方網路偵探使用臉部辨識技術,僅透過螢幕截圖就能5分鐘辨識俄羅斯士兵身分。

事情經過是:

3月1日,車臣總統Ramzan Kadyrov在Telegram上傳短片,大鬍子士兵站在一列坦克前發表感想。接著法國「Tactical Systems」軍事訓練企業CEO截取這名士兵臉部,利用線上臉部辨識技術,不到1小時就確定士兵可能是叫「Hussein Mezhidov」的車臣指揮官,並很快找到Instagram帳號。

為了辨識這名留著鬍子的車臣士兵,Tactical Systems的YC首先使用FindClone,搜尋來自VKontakte的照片,結果找到了一張士兵與Ramzan Kadyrov握手的照片。一個可公開訪問的Microsoft服務示範,比較兩張照片面孔,大致可判斷是同一個人。

換言之,俄烏戰爭由於網路發達,新聞軍事指揮官的身分,不僅軍情分析員或親朋好友能辨識,地球另一端網路用戶也能使用臉部螢幕截圖,追蹤姓名與家庭照片。為了驗證,《Wired》使用俄羅斯「FindClone」免費臉部辨識軟體,不到5分鐘就成功追蹤到一名被俘俄羅斯士兵的社群媒體資料。

烏克蘭的開源情報組織InformNapalm也向《Wired》確認他們利用臉部辨識技術輔助辨識兩名被俘俄羅斯士兵的身分。之前烏克蘭也有一支電腦專家組成的志願「IT軍隊」向俄羅斯網路發起駭客攻擊。

3月2日Tactical Systems在Twitter公開調查後,立即引起網友關注。CEO表示,希望激勵技術人員開發開源情報技能,以幫助減少俄烏戰爭的衝突:「這些人越是公開辨識,且知道OSINT社群正在追蹤他們,戰爭犯罪的可能性就更少。」

但對Tactical Systems的Twitter,微軟、PimEyes與FindClone並沒有評論。

臉部辨識是「小兒科」

「道德懲戒」之外,人工智慧技術已用於實際戰鬥規劃與軍事競賽。

歐美各國均加強機器人軍隊建設,並將2030年當作目標時間點。之前英軍國防參謀長尼克‧卡特宣稱,英國預計下一代戰爭部署12萬個「終結者」機器人,「十年或2030年代,機器人可能占英國軍隊總成員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與阿德爾菲實驗室中心等機構也正在研製機器人戰車,希望到2030年代,這些戰車可配合陸軍作戰。

▲ 美國陸軍研究實驗室開發的作戰機器人「RoMan」。

2021年4月29日,美國空軍還在佛羅里達州和墨西哥灣上空成功測試自動戰鬥機,名為「天堡自主核心系統」(SkyborgAutonomy Core System,ACS)。測試時ACS成功飛行2小時10分。

除了機器人,人工智慧系統在戰爭應用也越來越深入。人類第一場人工智慧參與戰爭,就是以色列將AI系統應用於對抗哈馬斯。長達11天以哈戰爭,以色利使用三個AI系統(分別為「Alchemist」、「Gospel」與「Depth of Wisdom」)進行數據分析、戰略提醒與地圖繪製,使150多名哈馬斯特工死亡。

但宣傳AI軍事潛力時,各國態度曖昧。

如以色列在以哈戰爭中就曾有意突出AI襲擊的「精確性」,表示人工智慧的應用讓軍隊的戰鬥力倍增,同時大大降低了殃及平民的「誤殺率」。但據加沙衛生官員報告稱,至少有243名巴勒斯坦平民在這場衝突中喪生,其中包括66名兒童。

有時候技術的威力遠遠抵不過「理想」的野心。

俄羅斯的「軍事 AI 」

那麼,在人工智慧用於軍事行動的這條賽道上,俄羅斯的態度是怎樣的?

當我們在討論全球的人工智慧布局時,中國與美國往往拔得頭籌,哪怕誕生過艾倫‧圖靈的英國也不常被AI的媒體關注,更別提近年來在國際上影響力不復從前的俄羅斯。

單從超級電腦的數量來看,俄羅斯只有三台超級電腦位列全球500台最強電腦系列,而中國有228台、美國有117台、日本有29台。此外,根據TRAXCN在2021年的統計,俄羅斯只有168家AI新創企業,而美國有6,903家、中國有1,013家。

俄羅斯主要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院校分別是莫斯科國立大學、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和莫斯科高等經濟學院。其中,莫斯科國立大學是俄羅斯領先的電腦科學研究型大學,但在2021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也排到了第174名。

資料顯示,俄羅斯直到2019年10月才通過了第一項人工智慧發展戰略(以2030年為節點),以俄羅斯最大的銀行Sberbank為主導。

▲ 俄羅斯人工智慧相關政策制定時間表。

儘管如此,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上,俄羅斯仍是有一些行動的。2017年普丁曾對人工智慧發表過一句簡短的評論,便迅速引起各國的注意。當時,普丁說:「誰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者,誰就可能在未來主宰世界。」

此外,俄羅斯的人工智慧與其他各國相比,也有一個明顯的區分是:與「軍事」緊密結合。在國際舞台上,俄羅斯也是公開反對禁止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LAWS)和人工智慧的軍事使用。

俄羅斯政府的第一個重大人工智慧提案就是俄羅斯國防部(MoD)於2018年3月發布的10點聲明,呼籲在黑海建立一個新的國防部研究園區,為武裝部隊提供創新的、由人工智慧驅動的解決方案:

2021年,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NA)就向國防部提交了一份報告,稱俄羅斯在戰事AI上的進步比預期快。根據他們的研究,俄羅斯軍事戰略家高度重視「戰場上的資訊優勢」,致力於開發人工智慧工具,以最大限度地掌握戰爭中的相關數據、保護士兵安全。

俄羅斯軍方在AI上的應用覆蓋了各方面,包括改善指揮、控制與決策,以及訓練、後勤、維護和物資採購等。

在CNA的報告中,他們稱,俄羅斯軍方已經進行了ACS環境的真實試驗與模擬試驗。例如,在2019年的海艦隊演習期間,俄羅斯將海陸空三方力量集合到一個單一的資訊空間中,「檢測到的目標數據即時加載到系統中,根據目標類型與命令選擇最佳攻擊方法」,此外,「所有資訊都是即時接收,並使用人工智慧的自動化命令和控制系統進行分析」。

此外,俄羅斯國防部也一再表示,俄羅斯武裝部隊擁有全套基於人工智慧的武器,如無人機、戰鬥機和水下機器人。普丁在2018年3月1日於聯邦議會發表講話時也曾說,俄羅斯已經開發出一種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旅行並可以攜帶核武器的無人深海航行器。俄羅斯的一些國有公司也坦誠他們正在用人工智慧開發武器,比如,Tecmash多年來一直試圖將AI融入自家的凌空射擊系統中。

據統計,截至2018年7月,俄羅斯無人機在敘利亞的飛行任務超過2.3萬次,飛行時長14萬小時。這一成功歸功於眾多中短程ISR無人機平台。如今,俄羅斯的無人機機隊已擴大到2,000多架無人機,地面部隊飛行了大約1,500架無人機。

2020年4月,俄羅斯國防部還發布了一向價值高達530萬美元的封閉招標,主要用於「為新一代人工智慧軍事構建神經網路開發、訓練和執行的實驗模型研究」,代號為「Kashtan」。

俄羅斯戰略家認為,人工智慧的處理能力對於加快綜合防空系統(IADS)監控、檢測和響應即將發生的航太攻擊的速度至關重要,包括Pantsir防空系統(見下圖)和S-500導彈防禦系統──後者在導彈彈道末端對洲際彈道導彈具有一定的攔截能力。

在CNA的這份長達200多頁的報告中,他們還列舉了數十種經AI增強的軍事設備或系統。例如:

Avangard(見下圖),一種彈道導彈發射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的一個特殊挑戰是,由於高超音速在大氣層中產生的極熱,它們難以維護和更新遙測技術。該系統的首席設計師Herbert Efremov稱,他們利用了AI增強系統,在車輛實際發射前計算其路徑。

Su-35S(見下圖),一種重型遠程多用途戰鬥機。它使用了一個名為IUS-35的機載資訊和控制系統,該系統由幾台獨立的電腦組成,這些電腦將飛機上不同的資訊通道匯集到一個資訊源中,為飛行員進行目標獲取和飛機作戰機動提供「智力支援」。消息稱,在敘利亞衝突期間,該系統還能幫助簡化飛行前準備和提高飛行員心理承受能力,增加每天的出動次數。

Galtel(見下圖),一種水下偵察機器人,2012 年在俄羅斯海參威舉行的APEC峰會上首次公開展示,並以其在敘利亞支持俄羅斯海軍部隊而聞名。據俄羅斯報導,該綜合體包括兩艘自主無人潛艇,其作戰限制為24小時,最長可達100公里。報告還聲稱它可以在12 小時內測量一個4平方公里的區域。據稱,其控制系統的人工智慧組件使其能夠獨立評估當前情況、繞過障礙並選擇最佳路線來完成任務。

POM-3(見下圖),一種兼容了人工智慧技術的地雷,號稱能夠區分平民(例如農民)和士兵。注入地面的地震感測器會檢測到地表擾動,然後演算法會確定擾動的輪廓、是敵是友。該演算法利用了步行士兵使用隨行裝備與步行平民製作的不同姿態。當地雷確定威脅已進入其殺傷半徑時,它會將彈頭發射到1到1.5公尺的高度,然後引爆。

在此不一一列舉。儘管目前仍未有詳細的報導稱俄羅斯在戰爭中使用了人工智慧造成的具體傷害,但它們被應用於軍事規劃的現實不容輕視。

願世界和平

無可否認,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軍事行動也無法豁免。大勢所趨,再去爭論人工智慧的「威脅」也已毫無意義。

但願世界和平。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