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發炎性腸道疾病!國衛院發現全新腸道菌株平衡機制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11 日 12:06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follow us in feedly
改善發炎性腸道疾病!國衛院發現全新腸道菌株平衡機制


發炎性腸道疾病常導致患者反覆腹瀉、腹痛,甚至是腸子穿孔、破裂或癌化,目前無根治療法,國衛院今日發表最新研究,發現全新的腸道菌株「NHRI-C1-K-H-1-87」,可望運用在改善腸漏症(leaky gut)及腸道發炎相關疾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Cell》系列國際知名期刊《Cell Reports》。

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承源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全球化疾病,涵蓋潰瘍性腸炎及克隆氏症,發生原因不明,大多和遺傳或飲食西化有關,以台灣為例,2001 年的盛行率為每 10 萬人有 2.1 人,到 2015 年則成長到每 10 萬人有 12.8 人。

高承源指出,腸道菌叢在人體內扮演重量級的角色,總重量不到 0.2 公斤,總菌數卻比全身總細胞數還多,默默地影響身體健康與生理平衡,團隊團隊研究腸道菌相多年,發現雙特異性去磷酸酶六(dusp6)基因有控制腸道上皮屏障健康與腸道微菌叢平衡的功能,並篩選出可抵抗腸炎的菌種。

高承源說明,團隊利用 dusp6 基因敲除小鼠進行腸道菌相研究,發現缺乏 dusp6 基因的小鼠大腸上皮細胞上微絨毛生長增加,有較強的大腸上皮緊密連結與屏障完整性,進而對小鼠結腸炎產生保護作用。

高承源補充,團隊運用次世代定序轉錄體學與磷酸化蛋白質體學等多體學技術和細胞分子生物學分析,發現缺乏 dusp6 基因抑制腸道上皮細胞的醣酵解路徑,同時提升脂質的利用,造成粒線體耗氧率提高,維持腸道中的極低氧環境,能夠保持絕對厭氧菌的含量,維持腸道微菌叢的平衡。

針對 dusp6 基因敲除小鼠具有較能抵抗腸炎的上皮屏障和菌叢,尤其是能夠保留絕對厭氧菌的特點,研究團隊進一步轉殖到一般小鼠上同樣較能夠抵抗腸炎發生,接著利用篩選一株 Duncaniella 屬的全新腸道菌種「NHRI-C1-K-H-1-87」,並證實具有減緩腸炎的作用。

高承源強調,目前有與相關單位洽談合作,但還需要確定其安全性與效性,未來希望能直接找出產生抗發炎效果的化學物質,做為腸道益生菌的藥物或食品開發,預計三年內可望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首圖來源:國衛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