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為因應上海疫情爆發,解放軍調動近十萬大軍前往協助封城行動,社群網站近日流傳降落在虹橋機場的運-20 戰略運輸機,為了極大化運量,在機艙內架設上層隔板,將人員與裝備分成上下層同時運輸,與俄製 Il-76 具備同樣設計。
運-20(Y-20)是中國西安飛機工業集團在 2016 年服役的戰略運輸機,外型設計參考美國 C-17 戰略運輸機,機身長 47 公尺、翼展 45 公尺、高 15 公尺、空重 100 公噸,可搭載 66 公噸的貨物,最大航程為 7,800 公里,貨運重量介於 C-17 的 77.5 公噸與購自俄羅斯的 Il-76 60 公噸之間,目前共生產了 40~50 架,與 20 架 Il-76 共同組成解放軍戰略運輸機隊主力。
在影片中,首次揭露了解放軍這款戰略運輸機的機艙開啟模式,左右兩側小型艙門打開後,再降下中間大型艙板,整體運作模式與 Il-76 較為相似,但與 C-17 和 Il-76 相比,運-20 的左右艙門面積較大。
Double Decker Y-20 pic.twitter.com/UMKZ4rW7oF
— Lia Wong (@LiaWongOSINT) April 7, 2022
Interesting video about Y-20 pic.twitter.com/JEktPFiA4F
— 乐子壬1号机 (@kt396) April 7, 2022
Russian IL-76 transport Afghans from Kabul.https://t.co/5q3tI3scAq pic.twitter.com/zFYRJTeioU
— SEICO-OSINT (@SeicoIntel) August 26, 2021
運-20 這種上下分層同時載運人員與貨物的方式,應是參考 Il-76 的設計,兩款機型都能夠透過這種方式運用機艙上層空間,美軍 C-17 則是透過安裝機身兩側座椅之外,能夠以棧板模組方式額外安裝更多的座位或是貨物。
但 C-17 並沒有上層隔板的設計,因為運-20 或 Il-76 在上下分層運輸狀態下,顯然機上人員無法進行跳傘,對於戰術運用或安全考量方面,可能都是美軍不願採用的因素。
從運-20 發表後,外界多因為外型設計因素,把它與美軍 C-17 進行比較,但透過操作影片,運-20 在機艙運作設計上,還是採用比較熟悉的俄式運輸機結構,隨著上海及近期塞爾維亞的案例,解放軍已多次展現運-20 帶來的戰略運力提升,預期在潛在的南海及台海衝突中,扮演重要角色。
(首圖來源:N509FZ,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