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2030 年實現全天候無碳營運,Google 在台如何永續發展?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14 日 17:35 | 分類 Google , 雲端 follow us in feedly
目標 2030 年實現全天候無碳營運,Google 在台如何永續發展?


Google 在台規模不斷成長,不僅擁有全球資料中心,更是美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硬體研發基地。Google 已由執行長 Sundar Pichai 宣示,目標要在於 2030 年達成全天候無碳營運,這家公司不僅要以身作則引領產業,也向台灣的企業與民眾提出具體措施。

自 1998 年成立以來,Google 的全球氣候行動已經步入第 3 個 10 年。而前 20 年已達成階段性目標,包括第 1 個 10 年是專注實現碳中和,抵銷碳排放量,成為當時全球第一家實現碳中和的大型企業;第 2 個 10 年則積極於全球採購再生能源憑證,從 2017 年至今,每年採購的再生能源憑證與 Google 全年、全球的用電量相當。

從 2017 年起的第 3 個 10 年,Google 訂下最具挑戰的目標,期望在 2030 年實現全天候以無碳能源維持所有 Google 辦公室與資料中心營運的願景,目前正以 100% 採用再生和零碳能源為目標持續努力。

資料中心

▲ Google 資料中心內部。(Source:Google 資料中心

以資料中心為例,Google 於彰濱工業區設立的資料中心自 2013 年投入營運,一直是以全球資料中心最高標準來要求台灣資料中心的設計與營運。首先,Google 針對台灣的氣候與溫差,為台灣資料中心做了節能設計,與一般資料中心相比更能做到節能 5 成左右;而在水資源部分,台灣資料中心持續透過儲存槽回收雨水,增加 120% 補充水量,減少消耗當地用水。

此外,2019 年 Google 宣布在台購買 10MW 再生能源電力,以漁電共生的案場遍布 4 萬個太陽能面板,產生的綠電將供應台灣資料中心的營運,其一合作夥伴雲豹能源也預計 2022 年底進行區域電網運作。

不過,近年來全台停跳電狀況頻傳,引發民眾與企業對於台灣是否缺電的隱憂。Google 台灣總經理林雅芳受訪時談到,各個國家再生能源的市場機制有所不同,台灣則呈現供需嚴重失衡,需要整個生態系動員起來。身為大型外商,Google 則與美台商會一同向政府倡議健全市場機制。

辦公室

以承租為主的 Google 台灣辦公室,把取得美國綠建築協會所制訂的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認證列為優先目標,像是台北 101 大樓的辦公室在 2016 年取得最高等級白金級認證,而去年初啟用全新辦公室的板橋 TPKD 大樓也取得金級認證。

值得關注的是,TPKD 大樓是 Google 於亞太首座採用數位建物技術(Digital Buidlings Technology)的智慧建築,利用 Google Cloud Platform(GCP)結合 IoT、AI / ML 技術打造而成。

Google 台灣設施管理資深總監簡國峯指出,TPKD 大樓內的軟硬體設施均連結至 Google 管理網路進行即時配置與調整,例如只要在 Google 日曆設定會議,就能看到全辦公室裡可預訂的會議室;辦公空間的空氣品質、溫度、燈光均可自動感測,動態調整成最舒適、或符合當下需求的狀態,一旦會議室進入較多員工一同開會,空調就會自動降溫。不只如此,系統能夠即時監控、管理水電用量,讓設施管理人員能更清楚掌握因季節、公司營運狀況等需要調整的能耗配置。在長期實施自動控制與大數據分析,幫助 Google 省下過多能耗而造成的營運成本。而台灣辦公室設施有 88% 使用電力,電力化程度目前居亞太據點之冠, 未來更容易銜接再生能源供電的配置。

(Source:Google)

Google 員工認同永續環境相當重要,員工用餐減少食物浪費、不再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以雲端化作業減少紙本作業等措施已是基本行動。此外,各地辦公室員工每年會在 GoogleServe 平台發起如淨灘等志工行動,Google 也為員工設立 Google Giving 平台,讓員工能夠自由捐助善款給平台名單中的非營利組織。

▲ 左起 Google 台灣總經理林雅芳、設施管理資深總監簡國峯 。(Source:科技新報)

最後,Google 透過產品與技術幫助人們選擇更永續的生活。比方說,從 2020 年起,Google 旗下所有 Pixel、Nest 裝置都有採用可回收材質;預計在 2025 年以前,Google 硬體產品組合中,至少 50% 的塑膠原料將改為可回收或可再生的材料,並且不再使用塑膠包材,而是 100% 採用可回收包料。Google 地圖、航班、助理等是能幫助一般用戶減少碳足跡的產品,例如目前 Google 地圖所提供的共享單車、大眾運輸即時資訊等功能,可幫助民眾選擇更節能減碳的交通方式。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