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製造助攻全球最美單車,荷蘭小新創打進 50 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4 月 17 日 10:30 | 分類 交通運輸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灣製造助攻全球最美單車,荷蘭小新創打進 50 國


當疫情讓全球供應鏈破碎化,貼近市場生產成為製造業的新選擇,人口少、市場小的台灣是否將更不受國際企業重視?

那可不一定,就有一家出身歐盟國家的自行車新創品牌,不僅沒因碎鏈化而萌生棄守台灣的念頭,反過來善用台灣優勢,從傳統自行車,轉型升級到高人氣電動自行車,去年銷量成長逾300%,市場從8個國家擴張到全球50個國家。近兩年時間,它就成功募資超過1億8千萬美元之多,躍居當今全球電動自行車品牌的募資王。

它,就是有「自行車界特斯拉」封號的荷蘭電動自行車新創品牌商VanMoof。

這家成軍13年的新創公司,是由塔可‧卡利爾(Taco Carlier)與提斯‧卡利爾(Ties Carlier)這對荷蘭兄弟檔聯手創辦,最大製造基地就在台灣,在全球50國共約800位員工中,台灣員工就達百人之多,而且擔任CEO的弟弟提斯,就長期坐鎮在台灣,顯見對台灣的重視。

這也是逆勢而為,因為包含全球自行車龍頭巨大與美利達、順捷等台資自行車大廠,近年都選擇靠近市場,加碼擴大歐洲產線,但這家歐洲出身的自行車廠不回歐洲設廠,反而靠台灣逆勢竄出。

中國生產品質不到位
找上連日本都按讚的台灣

「我們有荷蘭豐富的使用者經驗,知道怎樣設計,台灣有專業的工程師懂製造,相互的結合,去年募資成功的原因,台灣扮演關鍵的角色。」提斯接受《商周》專訪,回應VanMoof致勝原因時說。

但,同樣是亞洲國家,論成本,中國、越南有廉價人力能有製造成本優勢;比技術,日本有更精湛手藝以及設備能創造品質優勢,為什麼非台灣不可?

提斯坦言,該公司第一時間到亞洲發展,確實沒有選擇台灣,而是落腳中國上海。問題是,雖節省了人力成本,但當他們把傳統自行車零件全部拆解,並根據新邏輯重新設計規劃後,卻發現中國紅色供應鏈沒辦法做出品質到位的產品,來幫助他們實現創意。

至於日本,他們也發現,就連全球自行車變速器龍頭廠島野(Shimano)等眾多一線大廠,背後都是委外找台灣製造商助拳生產。

VanMoof用了一年試出了中日台的優劣,決定棄中日兩大亞洲製造強權國,搬家來台灣,這一搬家得到3大收穫。

第一個收穫是,小國大聚落靈活的產品修改效率。

供應鏈完整、實測環境佳
助優化產品,縮短研發時程

VanMoof亞洲營運處經理吳元馨透露,過去在中國數個月調整不好的零件瑕疵,在台灣完整的自行車供應鏈支援下,最快一週內就能改善到位,還能提出產品優化的建議。不僅如此,相較於荷蘭高緯度的寒冷騎車環境,低緯度的台灣,有相對舒服的氣溫與越來越友善的單車騎乘環境,可以進行產品實測,大大縮短了研發時間,產品經過實測也能更符合顧客的需求。

一個讓台灣團隊印象最深刻的實測,就是安裝GPS定位的防盜車款,第一次失竊的就是提斯自己通勤騎乘的那一輛車,當時他們到警察局報案後就拿著定位系統去找車,連警察都半信半疑的跟著他們,結果沒2、3個小時,就被他們精準帶到一戶民宅前,順利找回失竊車輛。

在歐洲國家,輕巧的單車失竊率極高且大多數都無法找回,這也是消費者不敢輕易購買高價單車的一大原因,但這家新創公司依據台灣經驗,再加上手機開鎖、被偷自動鎖死單車等進化功能,成功收服歐洲消費者埋單他們平均單價高達新台幣6、7萬元的智慧單車。

串聯科技資源、學生創意
有利電動化、發展周邊產品

第二個收穫,是電動化轉型的豐富科技資源。

VanMoof不同於巨大、美利達,是以運動型的公路車或越野車為主力車款,而是鎖定都市交通用、可取代機車的通勤車為發展主軸。不過一開始遇上的難題是,上班族用單車通勤,靠自己踩踏當動力,非常費力,往往到公司就已經汗流浹背,不符合需求。

因此在2014年後,基於快速移動與通勤舒適感的著眼點,開始轉型電動自行車商。而VanMoof的產品曾被英國BBC評為全球最美單車之一,就是因為它幾乎所有零件都重新設計,並將所有線路全都藏在車架中,幾乎不外露,藉此創造出簡潔有力的美麗外觀。

這樣的新設計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如果我有100家供應商,那現在大概98家都不再是傳統自行車廠商,而是科技或資通訊廠商。」提斯說。

出乎他意料的是,台灣不僅有自行車聚落,還有科技產業聚落,例如信邦集團,就先提供自家從連接器到電控系統的專業協助,之後更幫助這家荷蘭新創公司,一路串聯台灣眾多業者資源,打造出從零件生產到組車廠等完整方案。

「如果我們只做特定的一些模組,這樣是不太夠,整體競爭力被局限住了。」信邦副董事長葉辛池說。

第三個收穫,是助攻周邊商品的台灣學子創意。

「你知道VanMoof第一個周邊商品,其實是台灣學生的創意作品」,在第一線協助的信邦子公司太康精密執行副總經理張賴弘說。

這款商品是一款能靠彈性摺疊收納的輕巧雨衣,原本是台灣科技大學學生劉立祥與林旻葦,因畢業專題製作的產品,被早就苦於周邊商品點子的提斯發現,雙方一拍即合,經過優化調整之後,兩位同學與VanMoof用三方聯名團隊的名義,到Kickstarter平台進行群眾募資,據平台資料顯示,最終募得總金額約新台幣440萬元,賣出近2千件雨衣,其中7成買家都來自歐洲。這不僅有助於建立該品牌,也讓歐洲人看見台灣的創意。

也就這樣,這家荷蘭新創公司靠著一個個台灣人的神助攻,成為全球電動單車募資王,而提斯則在台娶妻生子,落地生根成為台灣女婿。

連德國博世也進駐台中
大廠來台潮「將越吹越旺」

展望後市,同業指出,這家荷蘭單車廠最大特色是只有一款單車、兩種規格,過於集中化的產品線,如何滿足不同需求族群,將是未來發展的最大挑戰。如何突圍,關鍵就看台荷聯手的戰力,能否在未來更上一層樓。

此外,不只VanMoof這類國際自行車品牌看見台灣的好,就連獨占5成市占率的全球電動自行車馬達龍頭廠德國博世電動自行車系統(Bosch eBike Systems)公司,這類電動自行車的核心零組件廠也同樣看到台灣優勢,並早在2年前,就棄中國蘇州,將亞太總部搬到台中市,就近補強了堪稱電動自行車心臟的馬達、電池與電控系統等3大關鍵零組件的供應需求。再搭配既有中部自行車供應鏈、竹科等資通訊與高科技產業等聚落資源,讓台灣的電動自行車供應鏈優勢更加完整。

美利達副總經理鄭文祥分析指出,VanMoof這種走少量精緻化的品牌路數,與巨大、美利達等規模化經營的國際車廠有明顯的市場區隔,互相不會有所衝突,而且越多這類廠商來台,對台灣自行車供應鏈越好,因此「我們相信這股國際自行車廠來台發展的風潮,在未來數年內將會越吹越旺,自行車業界也普遍都是樂見其成。」他說。

(作者:林洧楨;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VanMo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