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樂動心旋律》(CODA)是在 3 年前拍出上架,那它很可能不會成為奧斯卡殿堂的最佳影片。在那時候,好萊塢的大老們還在阻擋串流影音的趨勢,當權派認為「大螢幕播放是電影體驗的一部分」,而在串流大發利市的時候,他們認為 Netflix 只能是一種「電視電影」,串流只能夠競爭艾美獎、但不能競爭奧斯卡獎。
3 年後的現在,這個我們熟知的世界已經完全不同──iPhone 製造商蘋果以《樂動心旋律》獲得最佳影片;Netflix 的《犬山記》拿下最佳導演,這兩部電影都是今年奧斯卡的大贏家。
在疫情影響電影院成績的當下,串流成為主流電影商尋求存放、得以擴展收入的地方,好萊塢的大老們沒辦法再堅持「串流歸串流、電影歸電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今年是第二年以病毒為由,讓電影即使跳過影院上映也能報名、入圍奧斯卡。事實就是除了影音串流本身所拍攝的電影之外,有數十部無法如期上映、正面臨鉅額虧損的電影最終改為串流播放,獲取串流的權利金以避免全面性的虧損。
串流權利金成了票房外的收益選擇
事實上,拿到最佳男主角的《王者理察》票房只有 3,800 萬美元,以拍片預算 5,000 萬美元來說根本是鉅額虧損,甚至需要發行商華納兄弟安排進入 HBO Max 串流,不然虧損很可能無限期擴大;另一個奧斯卡贏家《西城故事》製作與行銷費用約是 1.5 億美元,但最終票房大概在 7,500 萬美元,而現在它同時可以在 Disney+ 跟 HBO Max 上映。
過往曾有說法認為串流削弱了傳統電影的力量、讓票房受到影響,而疫情更讓現有的狀況雪上加霜:2019 年全球票房收入是 423 億美元,但在 2021 年下滑至 213 億美元;而串流在 2019 年的總訂閱服務量為 8.64 億,在 2021 年則增長為 13 億訂閱數(ps. 數字是疊加上去的,並非代表有 13 億人訂閱串流)。但在 2022 年的現在,如果不是串流服務,這些電影的財務狀況可能更加糟糕。
事實上,不管拿到多少奧斯卡獎,很多電影失去的票房也不可能再回來,盜版猖獗的現在,上了串流拿授權費用,還可以勉強拿回一些成本。以電影這個產業而言,本來就不存在所謂「上映即賺錢」的說法,很多時候上映、票房跟拍得好是兩回事。不過串流就給了這些電影另一個機會──至少還有一筆上架授權費,可以彌補票房不足的損失。
▲ 奧斯卡提名期間,相關影片在串流上的收視率。(Source:Deadline)
奧斯卡的催票能力在疫情後能繼續發威嗎?
在疫情前的時代裡,奧斯卡並非單純是一個獎項、一份鼓勵,很多時候,奧斯卡也是一種宣傳型的手段。在疫情影響的初期,2020 年的奧斯卡提名到頒獎典禮只有短短的 28 天,許多影片都可以透過奧斯卡提名獲得票房加成,2020 年從提名到頒獎典禮這段期間,描述一戰的《1917》獲得了 8,990 萬美元、《她們》也獲得了 2,770 萬美元、《寄生蟲》則多拿了 1,020 萬美元。這些「加成」或許也是大老對好萊塢寄予厚望的原因。
但在 2022 年的現在,好萊塢從提名到頒獎足足有 48 天,但票房已經不再重要──即使廠商很明白盜版與串流的衝擊,但票房的大幅墜落、加上在中國票房的不穩定性,使得電影發行商與製作公司已經不像前幾年的榮景。在 2 月份宣布提名時,除了《沙丘》以外,大部分電影的票房還不到 4,000 萬美元(大多數都沒賺)──這些票房加起來還贏不了《蜘蛛人:無家日》;而 2020 年,最少有五部提名最佳電影的票房超過 1 億美元。
也因此,這類電影播映權自然也會迅速地上架影音串流平台──畢竟電影本身就是種商業行為,不賺錢也要確保自己不會虧本。
因為疫情的影響,奧斯卡在票房上的號召力大不如前,在疫情逐步解封的 2022 年到 2023 年,可以預見電影市場的票房會逐漸回溫,但這類的回溫是「整體電影市場」還是「超級英雄電影市場」就並不好說,當然票房不會全面性的消失,但這十年來看,超級英雄電影、科幻電影的票房已經遠遠地把傳統題材電影甩在後面。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觀眾認為這類電影可以在很快在串流上看到,那結局可能更為慘烈。
相比之下,串流服務能夠在自己的首頁大肆推薦影片,對於使用者來說,看到提名就能夠馬上在線上看到影片,這件事情極度衝擊奧斯卡的「催票能力」。一旦串流服務有能力拍出越來越多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就意味著他們對於票房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當然,票房並不會全面性的流失,在 2020 與 2021 的低潮後,票房會逐步回溫,但是串流電影對於「非超級英雄電影」的票房衝擊也會越來越明顯。
(首圖為《樂動心旋律》演員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現場合影;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