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提升能源安全關注,北歐國家考慮興建北海共同電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6 月 10 日 8:15 | 分類 能源科技 , 風力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俄烏戰爭提升能源安全關注,北歐國家考慮興建北海共同電網


北歐國家原本就積極開發離岸風能,一方面是因為北歐國家綠能意識較為領先,一方面也是因為有北海風場,如今俄烏戰爭開打後,更多了一個重要理由:能源安全,風能是來自於在自己的海域上的風,不僅是綠能,也是百分百自給的能源。

如今,在俄烏戰爭提升對能源安全的關注下,北歐國家更積極興建離岸風能計畫,以取代對俄國天然氣與原油的依賴,歐盟執委會主席烏蘇拉認為,歐洲的能源越獨立自主,就越不依賴俄國,也就更能對俄國的威脅做出回應,不只烏蘇拉如此想,其實如今大多數歐洲國家的主流政治人物也都這麼認為。

不過,離岸風能雖然穩定性遠較陸上風能高,被稱為「準基載」,但畢竟還是靠天吃飯的能源,最好能互通有無,彼此支援,但是,各國各自興建的結果,是各自拉往各國陸地,然後電力要互通時,又要去擠已經很壅塞的跨國電力連結節點,此外,各自拉纜線也會造成海底到處都是電纜,不符合歐洲重視生態環保,希望建設對環境影響降到最低的要求。

在這些考量下,一個想法應運而生,那就是各國的離岸風場,興建海上共同電網直接在海上就串連起來。丹麥電網公司 Energinet 已經正在與德國和比利時談,連接丹麥在北海、波羅的海的兩個電力集成,或稱之為能源島。挪威、荷蘭、德國也正討論未來的類似計畫。

2022 年 5 月中,丹麥、荷蘭、德國、比例時宣布至 2050 年興建 150 吉瓦(gigawatt)離岸風能,較目前的 15 吉瓦大增為 10 倍,當各國要如此大舉興建風能時,基礎輸電纜線、電網建設能一起進行,可節省許多建設成本與時間,也更能互通有無,抵銷靠天吃飯的供電不穩定性。

強風天氣型態所在的位置不同,可能導致某國的離岸風場電力大增,另一國的離岸風場卻落空,但是如果以整片海域來說,會發出的總電力是一致的,若各國海域的離岸風場計畫在海上就已經彼此相連,總體供電將會相對變得相當穩定。電力在海上就先互通有無,也能大為減輕陸上電網的負擔。

不過,要如此做,最大的問題是:錢誰付?連接各國電網的基礎設施,各國應該如何分擔呢,而各國對綠能的補貼與獎勵政策又該如何分配?若是牽涉到要與歐盟以外國家,例如脫歐的英國連結,就更為麻煩。目前歐盟並沒有準備好相關法規與遊戲規則來處理這樣的事宜。

但畢竟,這不是科技上不成熟有困難,而只是政治層面上的障礙,若是歐盟真有決心要脫離對俄國的能源依賴,認為海上共同電網是能源獨立的重要區域安全戰略,要快速提出相關法規與遊戲規則,只是事在人為的問題。

(首圖左起為德國總理奧拉夫·蕭茲、比利時首相亞歷山大·德克羅、丹麥首相梅特·佛瑞德里克森、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準備於5月18日在丹麥埃斯比約港舉行的記者會上發表講話;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