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 30 年,工研院發表 2050 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6 月 28 日 15:44 | 分類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展望未來 30 年,工研院發表 2050 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


淨零排放浪潮席捲全球,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的氫,也成各國積極追求的目標,在台灣 2050 年淨零路徑中,也有 9%~12% 要仰賴氫能,對此工研院也發表「台灣 2050 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提出未來 30 年台灣氫能應用技術的發展策略。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本次發表的「台灣 2050 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是延續政府發布的 2050 淨零排放路徑下,運用工研院內跨領域專家規劃內容涵蓋台灣在未來 30 年於氫氣供應、發電應用、工業應用、載具應用,及法規標準、基礎設施等氫應用發展等面向。

在執行期間,工研院團隊與經濟部「氫能推動小組」共同努力,並諮詢與訪談國內、外氫能發展相關單位包括能源局、技術處、工業局等政府單位的支持、國營事業包括中油、中鋼、台電、企業、專家、學者超過三十場次,集思廣益以研擬對台灣氫應用減碳發展的務實構想與建議。希望最終成果不僅能協助台灣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更可以協助國內推動具競爭力之氫能產業,打造台灣氫能產業鏈。

根據「台灣 2050 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規畫,台灣將以淨零為目標,發展混燒與專燒氫氣的燃氣發電方式,並逐步取代以往燃燒化石燃料的發電機組以降低碳排。

在工業應用上,鋼鐵與石化產業則可利用氫氣治金、鋼化聯產及使用低碳氫以降低製程碳排,以及半導體製程所展生的大量餘氫亦可加以回收發電;在交通載具上,依照國發會淨零碳排路徑預估,台灣 2050 新掛牌道路用車全電動化,預估 2050 全年達 40 萬輛。其中高載重、長途運輸的如大型客車與貨車,更有 25% 將以氫燃料發電。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萬皓鵬表示,藍圖規劃中,建議可在台灣西岸分別設立北、中、南三大氫應用園區,包括搭配北部既有電廠改以混氫發電、中部離岸風電規劃綠氫生產,以及南部既有石化鋼鐵聚落的氫應用。

工研院現階段已投入研發多項跨領域的氫應用技術,包含氫氣的燃料電池系統、提供未來氫能車所使用的高安全儲氫瓶、運用在半導體產業的工業餘氫發電系統和未來利用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電解水的產氫系統等。

除了本次發表的台灣 2050 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外,工研院也將持續與亞太氫能發展具領導地位的日本及澳洲交流請益,協助國內產業掌握國際市場趨勢布局,開創產業新商機,達成 2050 年淨零碳排的最後一哩路。

(首圖來源:工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