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丸之國以色列如何創造科技奇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9 月 16 日 8:15 | 分類 人力資源 , 國際觀察 , 新創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彈丸之國以色列如何創造科技奇蹟?


彈丸之國以色列,放在全球哪個科技創新領域都是神奇的存在。

以色列人口900多萬,只占全世界萬分之一,卻是數千家新創公司的創辦地和總部。那斯達克外國上市公司排行第二,僅次於有14億人口、資本規模大數十倍的中國。

疫情肆虐、全球創投放緩的2020年,以色列科技新創公司完成高達140億美元融資,同期有150億美元資本透過19家公司上市退出。首都特拉維夫為創投聚集地,科技deal flow活躍度極高,僅次矽谷。有報告指出整個工業4.0領域全球VC投資11%進了以色列公司口袋。

相信很多人都有相似疑問:幾乎「四面楚歌」不得不全民皆兵的國家,如何創造創投奇蹟?

戰場練就的創業社會

介紹以色列多小時,當地人常用一個比喻:

世界為六度分隔,任意兩人最多只要5名雙方都認識的人就能有關聯,而以色列是「一度社會」,每個人都互相認識。有趣的是,以色列創業社群用這比喻沒有偏離事實很遠。創業者、導師、投資者、業界支援者等緊密聯繫,對本國科技創業市場活躍和成功有重要作用。

「任何國家大學畢業就進科技公司當產品經理的人,憑什麼?有什麼能力?」某以色列分析師問。「以色列不一樣,我們出社會不是18歲成年,而是21歲退伍。」

以色列是強制兵役,男性公民需入伍約三年(女性兩年),優秀的士兵服役期間就能升到軍官,管理新兵。大量年輕公民普遍受過帶領團隊且面臨生死的訓練和考驗,退役後將管理及與戰友同生死共患難的經歷和心態帶入就職公司。

▲ 以色列士兵。(Source:Nati Shohat / Flash90)

當兵經歷不僅帶來更緊密的戰友情誼,還懂得承擔更大風險,勇敢試錯,並對失敗更寬容。分析師說:「以色列人知道人一定會死,但不知道要等多久,也許明天就死了。所以以色列人創業也是這樣,商業決定做不做,也許明天就死了,怕失敗?只要今天過完還活著,錢明天還能賺回來。」

即使在以色列最頂級的公司,沒人西裝革履,幾乎所有員工不分上下,都穿得很休閒。和其他國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工作文化不同,對產品、業務和公司有想法,以色列人都會直接說,歡迎員工挑戰上司。

「這種心態從戰場來,生死之間沒有軍官和士兵之分。士兵當然應該服從命令,但如果有想法能提高戰友存活可能性,就不該憋到大家陰間相會了才說。」

除了軍人心態,以色列人的軍旅生涯還幫助創業之路不少。

Google前員工Roy Baharav創辦Hi Auto,專供drive-thru汽車餐館用的虛擬點單助理系統。Baharav和聯合創辦人有個共同身分:81畢業生。對當兵前和當兵期間喜歡科技的年輕人,以色列軍隊也有科技職位,第81部隊是最高等級科技部隊,專為作戰和情報人員開發尖端通訊情報科技。

以色列是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彼此的國家,第81部隊共事過的戰友,退伍後也把戰友情帶入工作及創業。結果就是第81部隊成為字面意義的以色列科技創業「矽谷」。畢業生進入科技業後相互提攜,提供各種幫助。

以Hi Auto為例,兩位聯合創辦人都曾在第81部隊服役。Baharav退伍後去美國工作16年,前職是Google某廣告產品部門頭頭;Eyal Shapira還是軍民融合精英培育計畫「泰培歐」(Talpiot)畢業生。董事長Zohar Zisapel是以色列知名投資人、科技創業者,有「以色列高科技業之父」之譽,但另一個身分是國防軍電子研究部門前負責人,算是第81部隊的「老頭子」。

商業媒體Calcalist統計,截至目前至少有100名第81部隊畢業生退役後創辦50家科技公司,涉及國防科技、資安、行動網路、醫療、新能源、自動駕駛、企業軟體、雲端計算等領域,融資總額超過40億美元,累計估值超過100億美元。不少公司都被亞馬遜、微軟、英特爾等美國科技巨頭收購。

第81部隊還有創投領域知名的「雙胞胎」,名為8200部隊,同是情報技術部隊,主要訓練是計算機程式設計。8200部隊畢業生創辦至少1千家新創,包括安全巨頭Palo Alto Networks、即時通訊開創者ICQ、導航公司Waze(Google收購)、網路數據公司Onavo(Facebook收購),以及微軟Kinect技術背後的3D視覺公司PrimeSense(蘋果收購)等。

以色列軍事科技畢業生10年內徹底改變本國科技業面貌,決定創投潮方向──這麼說一點都不誇張。以色列高科技產業和創業蓬勃發展的軍工歷史背景有關非常明顯,但國防和軍工科技投資最近30多年明顯降低,從1981年超過20% GDP降至去年5%。

同時越來越多民間資本出現。Athena Venture Partners 1985年成立,代表以色列第一間民營風投機構誕生。1993年政府開始利用公有資金補貼創新投資和高科技研發。某創業者說以色列擁有中東地區最優秀的公私立大學,校友都是本地和美國頂級VC關注的對象,情況誇張程度不亞於矽谷VC慫恿史丹佛在校生輟學創業。

▲ 以色列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共用滑板車。

本國市場就是實驗室

以色列創業圈的關鍵特性是創業者也是技術人士,非市場和增長專家,但在公司新創初期,都把出海和快速擴張當作重要任務。以色列科技創業者不會把站穩/占領本國市場當成關鍵里程碑,本國市場更像進軍海外的跳板。

以幾家創業公司為例:

Verobotics一開始就想進軍紐約,甚至市調都是去紐約進行。Hi Auto在以色列創業,想解決的問題卻是汽車量大的美國市場。

以色列三面被敵國包圍,海運是最自由的陸運管道,但Orca AI沒有做本國航運,而是找上希臘Maran Tankers和日本NYK兩家全球船運巨頭當合作夥伴。

以色列本身市場太小肯定是最直接原因。匿名創業者說長期居安思危意識也教育他們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越早開發海外市場就越能分散風險,提高公司成功和存活率。如前面提到,很多參與以色列創投的資本(包括財務和戰略投資)都來自海外,也降低新創公司進軍海外的門檻。

真·全民創業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外人看來猶太人非常團結,其實國內仍有矛盾,最主要是極端保守派(哈雷迪猶太教)和一般猶太教。哈雷迪猶太教遵循極傳統的生活方式,男子不工作,終身使命就是學習《摩西五經》,靠以色列政府不多的津貼生活。哈雷迪派反對科技,使用也有限,對網路等先進科技更拒於門外。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維持數十年的傳統生活方式。一些哈雷迪派男子不得不去工作,約1千人還去當了兵。

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哈雷迪派也開始投身科技創業了。

2015年特拉維夫附近貝內貝拉克市,兩名有成功創業經歷的哈雷迪商人租了一整棟大樓,開了專門服務哈雷迪同胞的創業孵化器Haredi Hi-Tech Forum。曾極度抗拒科技的男人拿起筆電,不再每天去學校研讀《摩西五經》,轉坐在孵化器開放辦公室裡,研究如何建立網站和開發行動應用,如何投放網路廣告,如何整合其他公司API,以及和投資人談論曾經最缺的東西:錢。

▲ 哈雷迪創業者工作中一起祈禱。(Source:澳洲公共廣播電台)

孵化器並沒有顛覆傳統,如哈雷迪派男女授受不親,孵化器也遵守,辦公室分為兩部分,一邊是女性創業者和工作人員,另一邊擠滿哈雷迪派男子。除此之外,孵化器和以色列大量其他孵化器並無不同:入孵專案創辦人和導師及前輩見面,每家會收到數十萬新謝克爾(兌美元約3:1)不等種子資金,然後1~1.5年組成團隊、打造產品,尋找客戶,開始商業模式。孵化器中期還會和合作VC基金及政府機構提供入孵專案數百萬新謝克爾早期融資。

有趣的大概是這批創業者可能比全世界更早開始遠端工作。因多數哈雷迪派生活範圍僅限貝內貝拉克市,哈雷迪派創業者業務又遍布以色列甚至世界各地,很早就學會並習慣遠端彈性上班,甚至為了不疏遠家人朋友,白天仍然念經,晚上才到辦公室工作。

哈雷迪派創業者是獨特群體,但他們更是以色列某種意義的「全民創業」代表。以色列全民創業並不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有獨特屬性:創業者、投資人、巨頭公司互相扶持、資源分享,卻又不過分靠關係闖天下,是用實力達成目標。

儘管以色列有上千家新創,直接競爭卻不明顯,因大家都想方設法往外發展,去北美、歐洲和非洲,看看更廣闊的天空。這也是為什麼以色列30年高科技創業市場,仍給人「大航海」之感。

全球科技力量參與

Google、蘋果、Meta、微軟、華為、小米、聯想、SONY等至少270家跨國企業在以色列建立超過320座研發基地,非常關注參與當地新創市場。不過應該沒有任何機構能超過英特爾。英特爾在以色列累計投資430億美元,雇用超過1.4萬人,一己之力就貢獻以色列整國2% GDP和80億美元技術出口(約佔14%),地位和獨特性都毋庸置疑。

扶植本地創業環境方面,英特爾也是主要推手,累計投資近500億美元,至少220億美元是花在財務/戰略投資年輕公司及併購。幾年前英特爾以以色列為總部成立創投孵化器Intel Ignite,參考YC模式,為入孵公司提供投資、指導、資源窗口、行政支援等全方位服務。不過和YC風格不同,儘管以色列新創眾多,Intel Ignite並不博愛,目前只辦了五期,每期只收10家公司。

總經理Tzahi Weisfeld透露,英特爾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機構投資者,不愁deal source。當有公司進入增長階段,需要更多資金,天使投資人和VC會先把這些公司送到英特爾。「每期10家都是高增長性公司,我們用盡一切資源幫助他們成功」,Weisfeld表示。

Orca AI CTO兼聯合創辦人Dor Raviv在公司入圍Ignite孵化器後,英特爾直接派出晶片專家、工作22年管理超過2千名工程師的VP Ran Berenson,以及專業窗口的Mobileye高層Tal Babaioff等人擔任導師。不僅如此,英特爾還開放技術開發團隊資源給Orca AI。靠英特爾背書,Orca AI不久前在日本首次投放自主研發的海運貨輪智慧感測/遙測/避讓系統,完全遙控操縱日本郵輪(NYK)測試船,在繁忙的東京灣完成首次測試。

▲ Orca AI船載遙測感測系統。(Source:Orca AI)

Hi Auto的Baharav說英特爾在孵化新創時不吝動用全球資源:如每台客戶門市的智慧問答機背後都是英特爾NUC迷你電腦,美國總部還會派人至各客戶大會講解Hi Auto解決方案。Baharav表示Hi Auto能一年內和三家美國一線餐飲品牌簽約,進入250家門市,很大程度歸功於英特爾的資源和背書。

創業者Ido Genosar出生於房地產家族,但他本人對科技創業更有熱情,於是結合兩者創辦Verobotics,開發大樓外牆清潔用無人機。Verobotics無人機有兩隻粗壯的機械手臂,末端有個吸盤,能牢牢抓住建築物玻璃、金屬或混凝土外牆,就像《不可能的任務4》湯姆克魯斯爬杜拜塔戴的強吸力手套。

產品研發完成後,英特爾海法研發中心(IDC)就成了首測客戶。Genosar開玩笑說早期太專心做產品,結果忽視客戶開發,英特爾直接告訴他「先給我們試一下!」

彈丸小國以色列如何創造科技創投奇蹟,有人認為從軍經歷和國家軍工科技基礎更重要,有人覺得民間資本貢獻更多,也有人覺得創業能不能成最終還是要看人──這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但觀察以色列科技創投領域,就能得到很多值得參考借鑑的資料。

(本文由 品玩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