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顆證實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訪客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1 月 09 日 8:45 | 分類 天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第一顆證實來自太陽系外的星際訪客


2014 年一顆撞擊地球的意外訪客,天文學家近日終於確認來歷:小行星 CNEOS 2014-01-08 是來自其他恆星系統的星際訪客。比有名的星際訪客 ′Oumuamua(A/2017 U1)還早 3 年來地球敲門。

2019年研究人員翻開NASA近地小天體研究中心(Center for Near Earth Object Studies,CNEOS)目錄,發現這顆流星的紀錄。然當時軌跡紀錄資料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ce,DoD)視為機密。3月美國國防部公開信肯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並鼓勵研究尋找它的故鄉。

CNEOS 2014-01-08約90公分很迷你,2014年1月8日闖入地球大氣層,以時速21.6萬公里高速墜地。但軌跡十分異常,不禁懷疑它從太陽系以外飛來。考慮它在太陽系飛行時,受各行星重力影響,科學家回推它來訪太陽系所經路線,證實CNEOS 2014-01-08確實不是太陽系的人。

論文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確認CNEOS 2014-01-08是第一顆來自星際的訪客。2017年′Oumuamua小行星(約200公尺)飛掠地球。一年後天文學家又發現另一個天體,500公尺寬的2I/Borisov星際彗星,原編號為C/2019 Q4(Borisov)。陸續的新發現讓天文學家相信,這些星際小岩石不僅常見,甚至定期與地球軌道交會。

這也是論文作者翻查CNEOS資料庫的原因。除了CNEOS 2014-01-08,還發現另一顆候選流星,某太空岩石2017年3月切入大氣層,但仍有其他數據待確認。

研究人員認為,星際岩石可能約10年左右會撞進地球大氣層,且分析這些流星化學物質,也有助認識遙遠的恆星系統。作者說:「透過即時調查每顆流星軌跡,分析化學同位素相對豐度,可當成橋梁了解星際小行星所屬恆星。」

多數流星墜落地球前就會與大氣層摩擦燒完,要取得流星觀測資料十分耗時且技術很有挑戰性。研究人員建議創建能光譜測量的全球相機網路,分析星際流星與大氣層摩擦燃燒時光譜,以取得化學元素,計算軌跡與墜落點,提供採集隕石的地點資訊。

另CNEOS 2014-01-08在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附近海域上空燃爆,科學家認為有些碎片可能進入大氣層落海,研究人員計劃明年打撈,試著找到隕石樣品。作者認為星際訪客訪問地球如此頻繁,可能代表過去35億年地球萌芽的生命種子,有可能來自另一個恆星系統。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為示意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