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軍在 2 月底戰爭爆發後,依靠自製和外援的無人機、反艦飛彈、反裝甲飛彈和便攜式防空飛彈等武器,以不對稱作戰策略成功阻擋俄軍對基輔的閃電戰術,因此國內和國際也對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提出許多建議,本文將針對不對稱作戰,及台灣和烏克蘭間的防衛需求說明國軍近年建軍走向。
什麼是不對稱作戰?
美國五角大廈在 2001 年出版的《四年期國防檢討》(QDR 2001)中,針對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fare)所提出的定義是,「透過劣勢方的戰術或作戰能力,集中攻擊敵方弱點,達到不成比例的戰果以打擊強勢方意志,並達成弱勢方的戰略目標。」
美國退役上校,海軍學院教授巴涅特(Roger W. Barnett)則認為,不對稱作戰是削弱或迴避敵方優勢的同時,針對其弱點採取意料之外的攻擊。
在作戰模式方面,可透過時間、空間、力量、目標、方式和手段取得不對稱作戰優勢。
因此不對稱作戰對於強國和弱國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除了游擊戰、IED 攻擊和恐怖攻擊之外,美國透過科技優勢開發出的電子戰、無人機、忍者炸彈等,同樣也能在戰場上削弱敵人常規武力的優勢。
▲ 塔利班使用 IED 是反恐戰爭中對美軍最典型的不對稱作戰策略。(Source:United States Army,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 解放軍透過大量飛彈針對美軍航空母艦戰鬥群的 A2/AD 策略,也屬於不對稱作戰思維。(Source:William Ide,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中國解放軍在 1996 年台海飛彈危機期間,遭到美軍小鷹號和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和電戰機全面壓制,因此專心開發「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戰術,運用大量彈道/巡弋飛彈、潛艦和戰機等武器抵銷美軍航母戰鬥群的優勢,並減緩駐日、駐韓、關島和夏威夷美軍支援的速度。
這是解放軍身為弱勢方迴避美軍優勢,並以減緩美軍支援台灣,為解放軍爭取足夠時間進行登陸台灣作戰目標,而設計出的不對稱作戰規畫。
烏克蘭的不對稱作戰
開戰前,烏克蘭和俄羅斯在知名軍事網站「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的全球軍力排名中分別為第 22 名和第 2 名,俄羅斯無論是在政治、經濟、兵力和武器裝備都壓倒性優於烏克蘭。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時,當時軍事轉型才剛起步的烏軍,遭到俄軍以閃電戰和資訊戰等混合戰術攻擊,快速占領頓巴斯和克里米亞,大批海軍人員和艦艇更直接倒戈俄軍。
雖然 2014 年後烏克蘭和北約加速合作進行北約化,但直到今年 2 月戰爭爆發前,烏軍除了陸軍進展較快速之外,耗資巨大的海空軍和防空系統在烏克蘭經濟能力限制下進展有限,尤其是 2014 年一役之後,烏克蘭海軍始終處於極度弱勢的狀態,僅剩一艘巡防艦和數十艘小型巡邏艦,僅能進行內陸河岸巡邏和海岸警戒等任務。
因此烏俄戰爭爆發時,烏軍兵力由 29~30 萬陸軍、空軍 215 架飛機和僅有一艘 3,500 噸級巡防艦、數十艘巡邏艦和小型巡邏艇的海軍組成,而防空網僅有前蘇聯時期的早期型號 S-300P 和山毛櫸飛彈等舊型飛彈,以及防空火炮等基礎武器為主。
在懸殊的軍力對比下,不對稱作戰是烏軍開戰當下僅有的選擇,而透過 TB2 旗手無人機、標槍和 NLAW 反裝甲飛彈,以及烏軍現役加上其他東歐國家資助的俄製戰車和裝甲車,烏軍成功地運用地形、游擊戰和無人機突襲等戰術,讓俄軍三日占領基輔的目標徹底失敗,並在 4 月初撤出北方戰線。
▲ 空軍和防空戰力等常規武器不足的烏克蘭,導致各大城市平民設施損失慘重。(Source:達志影像)
但烏克蘭在戰爭期間平民、建築和基礎建設損失慘重,也是因為缺乏空軍、海軍和防空網路的結果,因此從戰爭爆發前到現在,烏克蘭政府仍不斷地向歐美國家請求支援戰機、防空飛彈、主力戰車、反艦飛彈等大型武器平台,因此烏克蘭的不對稱作戰是缺乏常規武器下僅剩的選擇。
不對稱作戰之於台灣防衛的角色
台灣身為海島國家,與內陸國烏克蘭在防衛策略上不同,須以海空軍為作戰主力,因此數十年來政府建軍重點,都以戰機和作戰艦艇為主,因此台灣空軍戰機數量約 371 架(不含尚未服役的 66 架 F-16V),比起烏克蘭 83 架 Su-27 和 Mig-29 多了近 4.5 倍。
海軍方面差距更為懸殊,台灣驅逐艦、巡防艦和巡邏艦共有 38 艘、潛艦 4 艘、飛彈快艇 31 艘、兩棲艦艇 9 艘,因此海上作戰能量比烏克蘭多了數十倍。
台灣陸基防空系統由機砲、刺針、天弓、羯羚、復仇者、陸劍二和愛國者等自製和美製防空飛彈,建構從超低空(100 公尺以下)到 40,000 公尺高空的防禦網。
等到愛國者三增程型(MSE)於 2025 年開始服役後,防空覆蓋距離和高度將會進一步擴大,這也是台灣與開戰前僅有 S-300 和山毛櫸飛彈的烏克蘭最大差異之一。
以烏俄戰爭案例來看,戰事進行了將近九個月,數量和技術理論上應大幅輾壓的俄軍仍無法掌握全面制空權,烏軍戰機和防空飛彈迄今仍能發揮戰力,依靠自製海王星反艦飛彈甚至擊毀了俄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因此以海空戰為主的台海衝突,解放軍要全面壓制國軍海空戰力相當不容易。
台美雙方針對國軍發展不對稱戰力並非近年展開,從 1990 年代末期美國研判兩岸軍事力量將於 2005 年開始向解放軍傾斜時,就建議台灣應強化發展不對稱作戰能量,因此中科院當時就開始著手進行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銳鳶、劍翔和騰雲系列無人機。
▲ 航程達 1,000 公里的劍翔反輻射自殺無人機,將成為台灣面對解放軍進攻時的重要不對稱作戰源頭打擊武器。(Source:Kenchen945,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這些新型武器近年逐漸開始服役展示開發成果,加上新型的魔眼偵查無人機和開發中的類「彈簧刀」自殺無人機等,國軍不對稱作戰策略相當程度是複製解放軍針對美軍開發的 A2/AD 戰略。
在中國快速擴張航空母艦等海軍艦隊和空軍機隊戰力的情況下,採用大量反艦、防空飛彈、智慧水雷和劍翔反輻射無人機這類長程徘徊彈藥等武器,抵銷解放軍優勢。
常規武器系統對台灣防禦的功用
由於烏克蘭在戰爭中使用不對稱作戰導致俄軍大量損失,因此國內外有許多建議認為台灣應放棄投資戰機、主力戰車和作戰軍艦等常規武器平台,盡量將有限資源投入不對稱作戰武器,實際上是相當危險的建議。
中國解放軍十幾年來在台海、東海和南海快速增加「灰色地帶」的類軍事行動,以漁船、海警艦艇和海空軍機艦搭配,對台灣及周遭相關國家造成極大壓力,而灰色地帶行動的監控和對峙都必須依靠戰機和軍艦,無人機除了監控動向之外,對於解放軍武裝機艦的嚇阻力極低。
以美軍為例,即便擁有 RQ-4 全球之鷹、RQ-9 死神甚至 RQ-180 白蝙蝠等龐大高科技無人機隊,每當俄羅斯軍機靠近阿拉斯加時,美國空軍仍然需要派 F-22 戰機前往伴飛監控,就是因為目前無人機的武裝、速度和飛行性能仍對傳統戰機毫無嚇阻力可言。
▲ 今年 8 月中國對台軍演,國軍機艦以近迫盯人方式阻止解放軍近一步壓縮台灣海空活動範圍。(Source:國防部發言人)
以今年 8 月中國對台軍事演習及飛彈試射威脅來說,解放軍大量軍機和軍艦在台海周遭巡航,當時台灣海空軍若無法採取接近一對一的近迫盯人戰術,加上陸基防空和反艦飛彈的射程支援,解放軍勢必會進一步壓縮台灣海空活動空間,測試台美日及國際反應試圖造成既定事實,台灣對外貿易路線和經濟影響將會更加嚴重。
結語
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數十年來將大量資源投注在海空軍及防空網建立上,打造出適合台灣防衛的國防策略,與陸地國家烏克蘭需要強大陸軍保衛漫長邊界線的需求不同。
因此烏俄戰爭雖然顯示了不對稱作戰與武器的功效,但以目前烏克蘭仍極力向北約爭取先進戰機、防空系統與主力戰車,以及當俄軍戰線收攏後,戰況即陷入膠著狀態看來,常規武力仍是決定最後戰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 M1A2T 主力戰車、雲豹裝甲車/砲車、次世代戰機和主力戰艦的籌備對台灣仍然有其必要。
(首圖來源:軍聞社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