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拚國防自主,哪些廠商已躋身軍工產業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1 月 28 日 9:12 | 分類 無人機 , 軍事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專題》拚國防自主,哪些廠商已躋身軍工產業


從烏俄戰爭的爆發,到裴洛西訪台後的中國軍演威脅,再到中國二十大的結果,都凸顯了台灣面對兩岸情勢的緊張與地緣政治的變化下,強化國防應變能力的重要性。除了外購武器外,台灣也在工業基礎提升下,加上歷任總統政策推行,走上國防自主一途。

拆解台灣國防產業,主要由國防部軍備局各兵工廠、陸軍兵工整備發展中心、中山科學研究院、漢翔航空工業和台灣國際造船主導。隨著武器系統開發過程逐漸增加民間企業的參與,在 2017 年正式成立的「台灣國防產業發展協會」中也一共加入了 48 家相關企業成為正式會員,顯示出已有越來越多的民間企業已進入到軍工產業鏈。

以自主研發製造項目來看,潛艦國造、高教機、無人機、巡弋飛彈、突擊步槍等都是開發中,或已逐漸開始服役的重點項目。

潛艦國造

自製防禦潛艦(IDS)是台灣自 F-CK-1 經國號戰機之後,最大型的武器自製計畫,其中技術和政治上的障礙甚至比起當年經國號開發案還要複雜,從 2000 年陳水扁政府開始的「光華八號」、歷經馬英九政府的「潛艦國造」到現任蔡英文政府的「自製防禦潛艦」,逾二十年才終於在 2021 年底安放首艘艦龍骨,依照合約規範期程,國造潛艦將在 2024 年下水。

▲ IDS 將會是台灣反解放軍封鎖最重要的武器。(Source:MDC

IDS 將會是排水量 2,500 噸等級,艦身長 70 公尺、寬 8 公尺的中大型潛艦,海軍預計將建造 8~10 艘,而是否安裝絕氣推進技術(AIP)則要等到首艘艦成軍後,再決定是否要在後續艦上安裝以增加潛行航程。

IDS 計畫主要由台船負責建造、螺旋槳由宏昇打造,加上製造潛艦專用壓力鋼材的銘榮元和負責艦艇機械液壓、控制系統的協聚德等民間企業。

國機國造

國防部從2000年就已開始取代 1984 年開始服役的 AT-3 高級教練機,和部分 F-5 戰術先導教練機(部訓機)的計畫,原先有國機國造和與導入義大利阿萊尼亞馬基公司的 M346 高教機兩種方案。
2014 年漢翔航空一度與阿萊尼亞馬基簽署合作備忘錄,準備進行 M346 國產化程序,但 2016 年後政府更改決定採國機國造政策,因此 2017 年國防部與漢翔和中科院簽署備忘錄,由漢翔負責開發生產 66 架新型高教機。

▲ 勇鷹高教機及下一代主力戰機讓台灣航太產業再度迎來發展高峰。(Source:總統府,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由於勇鷹高教機是以 F-CK-1 為基礎研發,需多零部件共通性高,因此可降低開發、訓練和後勤上的成本,並可確保 F-CK-1 的零部件商源,此外勇鷹在設計過程中使用更多新型材料,且包括座艙、軟體和電子零件等都是新型設計,這也為將來 F-CK-1 進一步升級提供可能性。

此款高教機除了由漢翔研製,精密零組件也來自多家台灣廠商,包括期減速板蒙皮來自拓凱、發動機零件加工由晟田進行、縱樑來自千附、機身結構則由駐龍負責。目前首批四架勇鷹高教機已正式交付空軍開始服役,預計 2024 年前可完成生產 45 架。

無人機

國軍最早從 2009 年開始,就基於對中國東南沿海的偵查需求,與中科院合作進行「長征計畫」的大型偵查無人機開發計畫,並在 2017 年首度展示開發成果「騰雲」號偵查無人機。

不過由於首款騰雲號的性能並不符合空軍需求,因此中科院自 2018 年開始繼續展開名為「騰雲專案」的大型攻擊無人機開發案,推出騰雲二代無人機,採用與美國通用原子 MQ-9 死神式(Reaper)攻擊無人機相同的漢威(Honeywell)TPE-331 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翼展 20 公尺,最高時速 462.5 公里,可搭載 1.59 公噸的裝備或武器進行任務。

▲ 騰雲二代和劍翔反輻射徘徊彈藥等無人機,強化台灣不對稱作戰能力。(Source:Kenchen945,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騰雲二代於今年 6 月 25 日完成了 10 小時的繞台飛行測試,使航速、續航力和籌載量等性能指標與 MQ-9 相當接近,因此空軍已計劃購買 12~20 架騰雲二代無人機,將來與向美國採購的 4 架 MQ-9 進行高低搭配,強化國軍大型無人機戰力。

特別是在烏克蘭爆發戰爭之後,無人機戰力更顯重要,為強化台灣無人機產業發展,並且被賦予無人機國家隊的「亞洲無人機 AI 創新應用研發中心」也在今年應運而生。包括幫中科院生產與維修軍用無人機的經緯航太、近期以無人直升機 T-400 通過經濟部「軍民通用無人機能量籌件計畫」審議,進入軍用產業的雷虎等都是其中成員。

巡弋飛彈

為了強化國軍「源頭打擊」能力,近年來中科院以雄風二型和三型反艦飛彈為基礎,開發增程版巡弋飛彈,雄風二 E 型巡弋飛彈於 2010 年開始服役,射程約 600 公里,可涵蓋福建和浙江省全境目標,今年度國防部提交立法院的報告中指出,雄風二 E 型增程版「雄昇飛彈」射程將達 1,000~1,200 公里,涵蓋範圍增加浙江、安徽和江西全境,以及湖北、廣東大部分範圍的目標。

▲ 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和二e 型巡弋飛彈皆是強化台灣源頭打擊能力的核心。(Source:李德威,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而從 1996 年台海飛彈危機以來便傳聞多年的雲峰中程巡弋飛彈,直到 2012 年才首度有相關資訊曝光,但相關數據直到現在仍屬機密,以國防部、中科院和行政院釋出的訊息,雲峰飛彈射速可達 3 馬赫,射程範圍在 1,200~2,000 公里,可涵蓋除了部分雲南、四川、甘肅和內蒙古外的中國全境目標。

近日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在媒體表示,中科院開發中的雲峰二型巡弋飛彈已改名為「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是以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為基礎放大,並採用超音速燃燒衝壓發動機(Scramjet),射速將達 5 馬赫,但射程數據目前尚未有相關資料,預計將與雲峰飛彈相近。

自擎天極音速巡弋飛彈開發的消息傳出後,台灣成為繼俄羅斯、中國、美國、英國、澳洲、印度、日本和北韓之後,第九個擁有極音速武器開發計畫的國家。

結語

雖然近日因 G20 和 APEC 高峰會,讓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式會面,使兩岸情勢自八月份的緊張高峰期稍微緩和,但美中大國競爭的態勢絲毫未減,身為衝突前線的台灣仍然需要長期投資國防,無論外購或自主生產,都需要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

(首圖來源:總統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