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自己爆料 Intel 18A 沒有大客戶,難道是「投降輸一半」?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3 月 20 日 7:50 | 分類 半導體 , 晶片 , 處理器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英特爾自己爆料 Intel 18A 沒有大客戶,難道是「投降輸一半」?


「投降輸一半」通常是形容某件事雖然放棄或失敗,但因特殊狀況或某些理由,不完全算失敗或放棄,還有部分成功或保留,有時也是種幽默描述,如英特爾的「先進製程」。

英特爾 2 月下旬晶圓代工服務 IFS(Intel Foundry Service)活動「Intel Foundry Direct Connect 2024」,不僅洋洋灑灑公布「生態系統藍圖」,找來各路人馬站台助威,並宣布「四年五節點」(five-nodes-in-four-years,5N4Y)終點:Intel 18A 製程(原改良型 5 奈米),更有以微軟為首的諸多潛在客戶「大駕光臨」。

彷彿英特爾馬上擺脫多年「擠牙膏」陰霾,爬出黑暗隧道的盡頭,眼前是一片大好光景,與看似合理的「2030 年擠身晶圓代工第二名」遠大目標。

不過「外人看起來的好日子總是過得比較快」,還不到一個月,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主辦 Industry Strategy Symposium(ISS)2024,TechInsights 分享英特爾、三星與台積電先進製程比較,結論就是:不論台積電 3 奈米(N3)還是性能強化版(N3E),電晶體密度均遠超過英特爾和三星,繼英特爾以實際行動預定採自家製程的個人電腦處理器,陸續轉給台積電 3 奈米後,再次證實台積電總裁魏哲家說法「N3P(高效能版 3 奈米)優於 Intel 18A,N2 還會擴大領先優勢」。

更刺激的還在後面,近期英特爾財務長 David Zinsner 出席 Morgan Stanley 活動,坦言英特爾是台積電大客戶,還坦承英特爾晶圓代工成本結構無法與台積電競爭,Intel 18A 恐怕拿不到外部客戶的大訂單,會先接少量產品「練兵」,以成為客戶「第二代工來源」及「能獲利」為目標。換言之,英特爾 Intel 18A 在可見未來,主要產品還是自家第七世代 Xeon-SP 處理器,尤其「雲端原生」(Cloud Native)、核心數上看 400 個 Clearwater Forest。

▲ 原本就很重要的 Clearwater Forest 現在更重要了。

乍看英特爾簡直是人財兩失,兩頭皆空,原本拚命縮衣節食、精簡產品、裁員減薪,就只為了集中所有資源追趕落後台積電三年半的製程,到頭來卻一無所獲。但英特爾的努力就毫無價值嗎?筆者倒是可提出幾個簡單的切入點,讓讀者思考。

一,英特爾製程方向本來就與台積電大相逕庭,擺明優先考量高效能和高單價伺服器產品,而不是「被蘋果和其他愉快的 Android 夥伴一起捏成智慧手機的形狀」。從前述 TechInsights 資料,即可明顯看出英特爾著重「Performance」,這就是這間公司行之有年的傳統。

▲ 這張表格透露很多有趣資訊,但為何飄出一股像三星遭夾殺的味道?

關於「電晶體密度」,據不同類型產品,相同製程也會有截然不同效果,最好例證莫過於相近製程的蘋果和 AMD 處理器,後者偏伺服器多核心設計,光匯流排的複雜走線就會吃掉一大堆空間。所以光憑「電晶體密度」就說英特爾製程一無是處,的確頗有商議的空間。

二,既然短期不可能得到大客戶青睞,那無論對英特爾賴以維生的資料中心市場及鎖定的潛在「雲端巨頭」客戶,Intel 18A 唯一產品 Clearwater Forest 的成敗,就變得非常關鍵。

特別當英特爾資料中心產品線布局,完整度已大不如前,缺乏網路交換器晶片、GPU 發展嚴重停滯、FPGA 不僅再度拆分並轉向以邊緣運算應用為主,英特爾設法從 AMD 手上奪回伺服器 CPU 的領導地位和市場占比,會是眼前最重要的目標。

三,其實英特爾不再所有產品都自己做,也不見得是什麼壞事,總比「14 奈米牙膏期」被迫將產能優先投入高利潤的伺服器,導致長期數年個人電腦晶片大缺貨好多了。況且英特爾將量大價廉的個人電腦處理器交給台積電生產,不但可坐享「蘋果先付過學費的成果」,更可變相搶奪 AMD 產能,利大於弊。

但話說回來,英特爾最終還是得好好面對並處理「資料中心產品線組合」讓外人信心不足的老問題,假若回想很久以前,英特爾為了有效利用老舊製程進軍網路卡和系統晶片,就讓人頗有滄海桑田之感。Nvidia 厲害的地方,並不只「CUDA 生態系統」,光連接 GPU 的外部匯流排,NVLink 在「人工智慧時代」遠優於時下基於 PCI Express 的方案(CXL、xGMI),這些藏在細節裡的魔鬼,就有值得大書特書的必要,筆者將留待後繼文章分解,敬請期待。

(首圖來源:英特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