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湄公河上游水壩不只截水,下游國家面臨沃土消失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2 月 28 日 8:12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湄公河上游水壩不只截水,下游國家面臨沃土消失


湄公河是東南亞最主要的大河,上游即瀾滄江,從中國流出後,一路流過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共經過 6 個國家,也均是各國的重要水源來源,近年來中國不斷在上游設立水壩攔截河水,引起下游各國「搶水」的緊張關係,但中國築壩攔截的還不只是河水,原本隨河水沖刷而下的沉積物也一起遭攔截,這些沉積物本來到下游會成為沉積的沃土,如今下游國家發現面臨沃土消失、海岸線倒退危機。

湄公河最下游,從越南的胡志明市所在的湄公河三角洲入海,歷史上湄公河三角洲一直是高產的肥沃田地,主因就是湄公河自上游帶來肥沃的棕土沉積,但是如今大量沉積物遭上游各國水壩攔住,根據衛星資料分析,相較於 1995 年,到 2020 年時,抵達湄公河三角洲氾濫平原的沉積物,僅有三分之一。

衛星分析的方式是測量河水的混濁度來衡量沉積物流量,藉由測量光線射入河水,受到水中懸浮物散射的程度,可以計算河水混濁度,也就可以估計所攜帶的沉積物量,先前曾以相同技術觀察歐洲的易北河,並與地面測量的實際數據比較發現相符合。扣除掉受到雲層或空污阻礙的照片,總計使用 1,500 張衛星照片來分析。

中國完工爛滄江上的全國第四大水力發電站糯扎渡水電站之前的 2004 年,爛滄江平均濁度為 125.61,2012 年完工之後,濁度大減 98% 至只剩下 2.38,乾淨到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標準。寮國沙耶武里水電站情況也相同,興建前湄公河平均濁度 101.51,中國協助興建於 2019 年完工後,濁度大減 95% 至平均濁度僅 5.16;另一座寮國的東沙洪水電站 2019 年完工後,寮國與柬埔寨邊界處湄公河的濁度大僅 42% 至僅 42.39。

即使是越南,在中國邊界的下游 1,400 公里遠處,湄公河濁度也受到中國築壩影響,過去 20 年來濁度下降 15%,如今濁度僅為 61。

湄公河委員會 2018 年估計現今的總沉積物流量為每年 4,700 萬噸,但根據多個科學研究調查計算,實際上僅有 3,200 萬噸,以當前的減少速度,到 2040 年時,抵達三角洲的沉積物僅剩下不到 500 萬噸。湄公河三角洲是沉積物經年累月堆積起來的,沒有了沉積物補充,田地逐漸侵蝕、沉陷進入海中,沒有新的土壤堆積上來,不僅缺乏沃土,土壤也逐漸鹽化,土地生產力節節下降,農產量只剩幾年前的不到一半。

▲ 湄公河主要支流(自河口起)。(Source:Shannon1,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科學家很早就警告上游興建大壩,對整個湄公河流域,影響高達 1,800 萬人,影響每年稻米市場總值達 105 億美元,攸關亞洲 2 億人口的糧食安全問題。中國、寮國不斷興建水壩截水,寮國就計劃新建 7 座大壩,其中至少 4 座都是與中國合作。雪上加霜的是,中游國家柬埔寨眼看上游拚命蓋壩,也在中段興建大壩自保,計劃興建 2 座大壩,這樣一來下游的情況勢必加速惡化。

中國聲稱中國部分只占湄公河流域面積的五分之一,且中國部分的水流僅占湄公河總水量的 13.5%,所以辯稱中國蓋壩影響有限,但是,即使水量影響可能不是絕對,沉積物的部分,中國卻絕口不提。衛星資料顯示,分析中國與寮國的 4 座大壩發現,4 座壩體攔截了 81% 的沉積物。

在沃土遭攔截下,湄公河三角洲的農田面積近 5 年來已經減少 5%,許多農民只好改為養蝦,這使得湄公河三角洲地區從歷史上的經濟重心,如今反而成為經濟災區,全國經濟成長,該區仍然萎靡,2009 年以來,就是嚴重人口外流區。

下游國家憂心忡忡的同時,中國則死道友不死貧道,在爛滄江上游各支流已經興建至少 95 座水壩,用來水力發電,以減少對煤炭的依賴,1995 年以來則在爛滄江本身興建 11 座大壩,包括 5 座超過 100 公尺高的巨型水壩,中國本身正計劃新建十數座,華能瀾滄江水電計畫至 2025 年倍增現有的 21.3 吉瓦(gigawatt)發電容量。同時中國一帶一路計畫又還在協助寮國興建巨壩。

下游國家不斷要求中國公布大壩相關資料,目前中國只分享爛滄江主流水壩的水位與流量資料,並未分享沉積物資訊。2021 年,湄公河委員會啟動本身的水壩對整體流域影響調查,但結果要 2024 年才會出來。目前下游國家與中國爭論的主要仍是水量本身,沉積物情況尚未進行正式討論。但無論如何,中國已經興建的大壩不會拆除,未來還將興建更多大壩,下游國家也只能適應新變化了。

(首圖為受湄公河沉積物影響的越南農民正在準備種稻;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