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來找我『諮詢』的各路人馬出乎意料地多!」接受《今周刊》採訪時,林穎立略帶苦笑的說。
他是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的「永續城市數位雙生」經理,這聽來有些奇特的部門,業務之一是提供各類不動產「ESG評鑑服務」,林穎立口中讓他應接不暇的「諮詢」邀約,主題也多半是資本市場早耳熟能詳的三個英文字:ESG。
林穎立感受很深,過去幾年全球金融市場、企業經營掀起顛覆效應的ESG永續浪潮,如今彷彿複製貼上房地產市場。
2022年4月,名為「解密Google永續發展」的媒體聚會,Google台灣設施管理資深總監簡國峰表示,Google辦公室以往多考量地點、容量等常見指標,但如今全球承租辦公室時,Google已將「永續發展」列為必要條件。
所謂「必要條件」的標準是什麼?「Google台灣辦公室,將以取得高等級LEED(能源與環境先導設計)認證列為優先目標。」簡國峰說。
「近年外商進駐台灣,要求綠建築有『黃金標章』已是基本。」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觀察。
為何外資企業重視綠建築?答案,要回到ESG浪潮的連鎖效應。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2021年研究指出,全球近40%碳排是建築物產生,約七成與能源使用相關,剩餘三成來自建材及營造階段的碳排放。
「以台北南山廣場為例,很多外商像香奈兒、東方匯理等,都要求辦公室最好是綠建築。」熟悉台北商辦市場租賃動態的業者表示。知名房地產諮詢機構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趙正義更果斷定調:「這是趨勢,大樓未來再不改裝(成綠建築),以後就沒人租了!」
不過,雖然這兩年台灣業者明確感受到建築物「綠化」的迫切性,但據全球最大商仲集團世邦魏理仕(CBRE)調查顯示,對比亞太地區主要城市,台北目前取得綠建築認證(台灣綠建築標章或LEED)的商辦,僅占全體商辦不到四成,不僅大幅落後占比達八成的雪梨、大阪、布里斯本及東京等城市,調查的28座城市也僅排名第15,甚至還落後中國北京。
不過不論外資客戶、政府政策,乃至資本市場推動「綠化」,某種程度都還是來自企業「外部」壓力,對業者來說,是否也有「自動轉綠」的誘因?
答案是有的。這誘因名為「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
「綠色溢價」最早由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2021年提出,至今通用涵義,講白了就是「消費者願意為購買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商品,額外支付的費用」。
全球獨立不動產顧問公司萊坊(Knight Frank)調查顯示,以倫敦頂辦來說,取得英國綠色建築標章BREEAM「傑出」(excellent)認證的辦公大樓,相對沒有取得認證的商辦,租金溢價率約10.5%;若是取得次級「非常好」(very good)認證,溢價率平均也有10.1%。
若看LEED認證,戴德梁行研究,2015年至今,控制地區、屋齡等影響商辦價格的其他變數後,取得LEED認證的建築,相較未取得認證的建築,平均租金溢價率為11.1%。
面對這股「綠建築大爆發」的巨浪,台灣企業主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