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天收工打到週年,回顧烏俄戰爭各階段關鍵軍武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2 月 24 日 22:44 | 分類 國際觀察 , 軍事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從三天收工打到週年,回顧烏俄戰爭各階段關鍵軍武


烏俄開戰至今已滿一週年,目前東線和南線地區仍在膠著中,短期內未有結束跡象,本文將回顧戰爭一年來三大階段最關鍵的軍事科技,並驗證美國智庫 CSIS 於開戰前夕提出的現代戰爭五大關鍵問題。

第一階段(2022/2/24~2022/4/7)

烏克蘭當地時間 2022 年 2 月 24 日清晨五點,俄羅斯約二十萬兵力從北中南三線全面進攻,世界各國當時皆預期烏克蘭將和 2014 年克里米亞危機一樣,數日之內就會戰敗。

但出乎全球意外,烏克蘭軍戰鬥意志極為頑強,以戰前向英美取得的標槍、NLAW 反裝甲飛彈、刺針防空飛彈,以及和土耳其購買的 TB-2 旗手無人機,重創俄軍先鋒部隊。

此外因俄軍大量砲擊破壞基礎建設,烏克蘭副總理費多洛夫(Mykhailo Fedorov)在 26 日於 Twitter 上向馬斯克(Elon Musk)求助。

馬斯克隨即在三天內開通烏克蘭星鏈(Starlink)網路服務並將首批接收裝置送到該國,星鏈網路迄今仍為烏軍反抗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

由於俄軍開戰初期追求速度,以裝甲部隊和空降軍(VDV)機降作為主力,但當時烏克蘭地形泥濘造成裝甲部隊推進遲緩,大量車隊卡在北方切尼科夫到基輔之間的公路上,使突擊的空降軍在基輔周遭得不到裝甲部隊支援,遭烏軍逐一殲滅。

不過俄軍在布查和霍斯托梅爾屠殺平民一事,也在烏軍奪回該地區後曝光,使全球輿論譁然,歐美國家因此全力加速移交更多軍事裝備,也使烏克蘭撐過最艱困的開戰初期。

因此星鏈、無人機、單兵反裝甲飛彈、便攜式防空飛彈等裝備,成為開戰初期抵擋俄軍閃電戰術的最大功臣,從烏軍官兵和民眾創作「旗手之歌」(Bayraktar Song),和對網友創作「聖標槍」(Saint Javelin)迷因的支持,可看出烏克蘭軍民對這些武器的擁戴。

▲標槍飛彈在烏克蘭的戰果豐碩,讓加拿大網友創作的聖標槍迷因大受歡迎。(Source:Saint Javelin


▲土耳其 TB-2 旗手無人機好用到烏軍幫它寫了一首歌。

第二階段(2022/4/8~2022/9/5)

隨著利曼、赫爾松市、馬里烏波、北頓涅茨克等要地逐一被俄軍佔領,歐美對烏克蘭的支援也進一步擴大,美國在 4 月中開始支援 M777 榴彈砲,並於 5 月 30 日宣布移交 HIMARS 多管火箭系統。

法、德、波蘭隨後也開始運送凱薩、PzH2000 和蟹式等自走砲系統,使烏軍砲兵實力大增,搭配大量小型無人機進行前線觀測與彈著點修正,造成俄軍人員和裝甲部隊損失慘重。

▲海馬斯服役了二十多年,直到烏俄戰爭才一戰成名成為全球搶手貨。(Source:U.S. Army photo,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大型火砲外,美國也開始支援彈簧刀、鳳凰幽靈等徘徊彈藥(自殺無人機)系統,這種可由單兵操作的武器,讓烏軍步兵單位擁有更即時的火力支援,且將作戰範圍從標槍飛彈的 4~5 公里倍增到 10 公里以上。

此外由丹麥、荷蘭、英國和美國支援的魚叉反艦飛彈,加上烏克蘭自製的海王星反艦飛彈,擊沉俄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和瓦西里貝赫號救援船等軍艦。

自此黑海艦隊開始遠離烏克蘭海岸線,以發射巡弋飛彈攻擊烏克蘭境內目標為主要任務,也降低了對烏軍南部戰線的威脅性。

由於俄軍在巡弋和短程彈道飛彈數量上有壓倒性優勢,開戰以來頻繁轟炸烏克蘭全境各大城市,城市遇襲所造成的平民死傷也加快歐美支援中、長程防空飛彈。

美國在 7 月 1 日宣布支援 NASAMS 中程防空飛彈系統,並在 10 月 10 日基輔大空襲後,與德國前後加碼支援愛國者和 IRIS-T 防空飛彈。

因此第二階段中,北約支援大批先進火砲、徘徊彈藥、反艦飛彈和長程防空飛彈系統、加上東歐國家贈送、和烏軍在戰場上擄獲的大量俄製戰車、裝甲車和戰鬥機,構成此階段烏軍固守戰線和累積反攻能量的關鍵。

第三階段(2022/9/6~)

在獲得大量火砲、防空和反艦飛彈後,烏軍也從北約國家得到更多後勤支援,包括軍備維修和官兵訓練等,讓烏軍更快速脫俄入歐,也累積反攻實力。

但烏軍要從守勢作戰轉為攻勢作戰,還是需要大量裝甲車、主力戰車和戰鬥機等重武裝才能進行,因此在東歐國家移交,以及戰場擄獲大量俄製裝甲車輛後,烏克蘭也陸續在這一階段成功反攻,並收復蘇梅、利曼、赫爾松和哈爾科夫,目前仍在巴赫穆特、札波羅熱、盧甘斯克和聶伯河南岸與俄軍纏鬥中。

為了進一步強化烏軍戰力,從開戰迄今基輔爭取戰機和主力戰車等呼聲從沒停過,但北約顧慮戰爭情勢過度升高,且在烏軍防空武力還未強化之前,不願自家戰車被俄軍砲擊或空襲催毀,成為莫斯科宣傳戰素材,因此遲遲不鬆口提供。

▲主力戰車近年雖然受到反裝甲飛彈嚴重挑戰,但烏俄戰爭證明它仍然是重要角色。(Source:See page for autho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在英國率先於 2023 年 1 月 16 日宣布提供挑戰者二式戰車後,美國和德國也在 26 日跟進提供 M1 艾布蘭和豹二式戰車,法國也正研究提供雷克勒戰車的可行性,西方四大主力戰車很快將齊聚烏克蘭,以西方戰車更為先進的裝甲、火砲、射控和電子系統,預期可大幅抵銷數量仍佔優勢的俄軍裝甲部隊。

至於四代戰機,目前美國、歐盟與烏克蘭還在討論移交 F-16 和颱風戰機相關事項,不過戰機所需的訓練和後勤要求比主力戰車更為複雜,機密性質更高,因此烏軍裝備北約化的最後一塊拼圖,可能要到今年第二或第三季才有可能定案。

等到四大主力戰車、F-16 和颱風戰機到位,美軍就能將數十年來累積的陸空一體作戰能力移植到烏軍,對於烏軍突破目前僵局將具有決定性作用。

因此第三階段直到戰爭結束,最關鍵的裝備仍回歸到主力戰車和戰鬥機等傳統重型武器系統,顯示全球關注的混合戰、無人機、人工智慧和低軌衛星等新科技,成功要素仍須建立在完備的傳統武器系統上。

▲F-16 和颱風戰機可能將成為徹底改變戰局的關鍵。(Source:Cp9asngf,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驗證 CSIS 戰前的五項現代戰爭關鍵問題

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究員 Mark Cancian 曾在 2022 年 2 月 15 日撰文指出,烏俄若開戰將有五項重大關鍵問題需要驗證,包括:主力戰車是否過時?網路作戰是否具備改變戰局能力?直升機突擊效果?砲兵是否成為決定因素?兩棲登陸作戰現今是否可行?

從一年來的戰局觀察,主力戰車雖然在開戰初期受到標槍、NLAW 飛彈重創,但直到第二第三階段仍為戰場主力,因此證明戰車不但不過時,且烏克蘭即將得到的四大西方主力戰車,還可能成為反轉戰局的關鍵武器之一。

而俄軍網路作戰雖然在開戰前夕及戰爭初期起到阻礙烏軍通訊與調度的作用,但長期效果並不如預期,尤其在烏軍取得星鏈網路後,憑藉 SpaceX 強悍的資安防護能力,俄軍始終無法有效阻斷烏軍 C5ISR 系統。

直升機突擊雖然從 1960 年代開始成為各國陸軍標準戰術之一,但從蘇聯阿富汗戰爭、美國越南戰爭、反恐戰爭和如今烏俄戰爭,機降部隊只要碰到配備防空飛彈的敵人就會遭受慘重損失。

烏軍大量的刺針、針式和星光等單兵便攜式防空飛彈(MANPADS),讓俄羅斯精銳的空降軍在開戰三個月內幾乎死傷殆盡,也再次證明了直升機突擊只有在敵方缺乏防空武器,且地面裝甲部隊支援即時的情況下才能收到預期戰果。

至於烏軍在取得 M777 和 HIMARS 之後,對俄軍造成毀滅性打擊,也使砲兵在無人機出現後,重新成為決定戰局的關鍵兵種,各國也紛紛向美國搶購 HIMARS 或加速開發先進多管火箭系統。

俄軍雖然有一萬多人的海軍步兵(陸戰隊),但由於極度缺乏兩棲船艦,因此在戰前赫爾松地區登陸作戰就被各國認為可能性極低,果然一年戰爭下來,俄軍海軍步兵幾乎全被當成陸軍調到各戰線作戰,登陸作戰始終沒有發生,因此未來唯一能夠驗證 CSIS 疑問的戰場,就只剩潛在的台海戰爭。

結語

烏俄戰爭徹底改變了全球地緣戰略局勢,也讓台灣更加積極強化軍備,有鑒於國軍在無人機領域起步較晚,因此 2022 年政府成立無人機國家隊,並發動軍用商規無人機採購案,加速整合民間研發能量,以求加速擴充國軍無人機隊規模。

此外潛艦國造、F-16V、M1A2、HIMARS、快速佈雷艦、火山佈雷車、天弓防空和雄風反艦系列飛彈擴產等措施,也是有效制衡解放軍侵台的重要建軍項目。

目前烏克蘭膠著的戰況,還需等到西方主力戰車、戰鬥機和更多火砲、防空飛彈到位後一舉突破,而烏軍是否能有效使用這些西方武器打破僵局,也將是西方決定是否要繼續支援的觀察重點。

而近日中國傳出將可能開始正式軍援俄羅斯的消息,包括大量低成本的自殺無人機,此舉是否將導致歐美加速決定提供戰鬥機,或是會讓俄羅斯取得戰略優勢,也有待後續觀察。

(首圖來源:Українська: Борис ГрохEnglish: Boris Groh,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