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生物都面臨著最佳繁殖時間點的權衡,早生晚生可能影響後代存活率,魚類也不例外。最近澳洲蒙納許大學團隊新研究證實,極地魚的死亡率比熱帶魚還要低,因此前者比後者更注重先讓自己體型長大點再繁殖下一代。
對魚類來說,成熟歷程較緩慢的魚在能繁殖下一代前就要面對逐漸提升的死亡風險,因此生命史理論預測,魚類開始繁殖的年齡應受到物種生長速度與死亡風險影響。
為驗證這一假設,蒙納許大學生物學家 Mariana Álvarez-Noriega 團隊將 47 種海洋魚類現有出生體重、生長速度、成年死亡率數據套用在生命史進化模型,證實熱帶魚的死亡率比極地魚高出 80%,而極地魚類的繁殖時間明顯晚於熱帶物種,產卵數量也隨著極地魚的體型大小跟著增加。
該模型預測極地魚可能會利用較低的死亡率風險,先專注讓自己成長至生命後期達到更大體型,再來最大限度地孕育後代數量;相較之下,熱帶魚因死亡率高,所以會將繁殖期轉移至生命早期來放大群體適應性。
研究人員指出,這也說明氣候變遷可能促使海洋魚類生長與繁殖模式轉變,海洋變暖會導致魚類在體型還小就提前繁殖,進而減少產卵量,對全世界魚種產生重大影響。
新論文發表在《PLOS Biology》期刊。
- Size over reproduction: a winning strategy for Polar Fish
- Polar fish are less likely to die early, so they prioritize growth over reproduction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