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電動車新創 Canoo 是 EV 浪潮中岌岌可危的放牛班,成立至今還沒辦法順利交車,股價也崩跌到低於 1 美元,使得流動性受限,美國國防部有可能成為他們最後的希望。
2020 年透過 SPAC 上市的 Canoo,首日股價(Nasdaq:GOEV)是 19.6 美元,當年他們預計在 2023 年量產電動貨車和各類車款,但至今都沒有成績,股價則是悽慘的 0.55 美元,讓身為股東的台灣大廠國巨、宸鴻有些頭痛,不過 Canoo 從去年底開始似乎抓到了最後的救命稻草。
2022 年 12 月,Canoo 終於交出第一輛車,但客戶不是一般人,而是美國陸軍。利用 Canoo 純電底盤打造的輕型戰術車,符合美軍減少石油依賴,且在戰場能安靜移動,還能當士兵隨身裝置的大型行動電源,但這輛車合約價僅 67,500 美元,對 Canoo 來說是杯水車薪。
不過 2023 年開始,美軍似乎對 Canoo 純電底盤有更多想像。美國國防部創新實驗室決定擴大與 Canoo 合作,提供其他軍種純電載具和電池儲能方面的協助。雙方第一項合作,是讓美國海軍能使用 Canoo 先進電池封包技術,用於不同軍事平台,並成為美國海軍鋰電池技術標準。
這也是美軍「先進電池標準化」專案的起步,由於現代戰場依賴電子裝置大增,鋰電池就成為重要軍需資源,擴大規模前,美軍希望和企業合作,建立好標準規格,以為日後大規模採購的基礎,Canoo 就成為配合度最高的私人企業。
▲ Canoo 提供 NASA 登月計畫用的電動車。
除了 Canoo 的財務狀況吃緊,美軍會看上 Canoo 的另一個關鍵是平台靈活度。和其他車廠不同,Canoo 底盤設計充滿野心,希望用單一底盤滿足各種車型,讓車輛充滿彈性。但也造成量產困難,成本無法控制等問題,使商業化量產難以實現。對美軍來說,成本不是最大問題,能滿足能源韌性需求才最重要。
換句話說,設計概念不變下,Canoo 短期似乎還是難以交車給消費者,但卻轉向 B2B 模式,提供政府單位所需車型。除了交給陸軍的輕型戰術車,Canoo 另一個大客戶是美國太空總署,負責新登月計畫的 CTV(Crew Transportation Vehicle,人員移動載具)。
(圖片來源:Can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