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將成歐洲病夫,分析:沒跟上新科技又死守製造業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8 月 02 日 12:25 | 分類 國際觀察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德國將成歐洲病夫,分析:沒跟上新科技又死守製造業


歐洲病夫這個詞以前常形容英國,現在是德國。受購買力疲弱、利率上升和工廠訂單減少影響,德國 GDP 連續兩季負成長後,第二季完全停滯,所有重要經濟指標均下滑。市場預估德國是歐洲重災區,經濟將長年增長乏力。

對比許多國家擺脫通貨膨脹影響,經濟活力前景看好,德國慕尼黑 Ifo 經濟研究所編制的商業景氣指數顯示德國欲振乏力,7 月出現連三個月下降,雖然上季 GDP 止跌,德國本季 GDP 將再次下降。

分析指出,歐洲國家都受能源價格高漲、借貸成本上升影響,但與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德國表現異常糟糕。第二季德國是歐元區表現最差經濟體,法國和西班牙經濟受出口和旅遊業強勁推動持續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估計,接下來德國將是唯一經濟萎縮的大國。

製造業愈多重危機,新產業又沒分

歐洲工業強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問題在德國典範製造業。製造業約佔經濟 27%,美國 18%。但近期製造業新訂單量越來越少,3~5 月訂單量比前三個月下降 6%。有分析指出,德國太依賴工業故特別脆弱,除了軟體製造商 SAP,德國科技業基本上算沒有,金融業名聲也不是特別好。

AI 領域德國早已落敗。2022 AI 領域引用最多 100 篇論文,只有 4 篇是德國論文,美國有 68 篇,中國為 27 篇。德國 DIW 經濟研究所所長直言,「德國任何重要未來領域都沒什麼可提供。只有舊工業。」

批評者認為,德國最重要的工業部門從化學品到汽車再到機械都植根 19 世紀技術。儘管最佳化產品後獲數十年繁榮,但許多產品不是過時如內燃機,就是德國本地生產成本太高。

製造業也有結構性問題。經濟學家分析,德國經濟模式基於進口廉價,主要是俄羅斯能源和廉價原材料和半成品,加工為高價值、昂貴的商品出口。但這不再起作用,近年多重危機暴露德國弱點,高耗能企業承受能源成本高漲壓力,已搬遷的企業也不再回來。

150 多年來,化工巨頭巴斯夫一直是德國商業支柱,以源源不斷創新支撐德國工業崛起,讓德國製造受全世界羨慕,卻在中國廣東省投資 100 億美元建設新工廠,同時縮減母國公司規模,2 月更裁員 2,600 人。巴斯夫坦言愈來愈擔憂國內市場,去年德國損失 1.3 億歐元。

新冠危機突顯歐洲病夫

德國聯邦就業局 7 月數據顯示,失業人數月增 6.2 萬人,達近 262 萬人,失業率攀升至 5.7%。基爾研究所 (ifW) 主席分析德國擺脫困境的可能出路,若德國不想再次成為歐洲病夫,現在就必須勇敢扭轉局面,關注增長行業,而不是花費數十億美元保護昨日的能源密集型產業。 

但德國的問題不只這些。人口高齡化、企業和政府數位轉型停滯、阻礙企業啟動和公共建設計畫的繁文縟節,以及熟練勞動力短缺等長期因素,也造成經濟壓力。

繁榮時期要付代價的,現在德國人又罹患「德國焦慮」,這是個流行詞,形容德國人面臨重大挑戰時的恐懼和猶豫。德國經濟學家表示「隨著德國傳統工業衰落,問題是什麼新事物將取代它,但目前為止看不到任何候選者。」

 (首圖來源:Flickr/Espen Sundve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