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塵導致恐龍滅絕,研究:地球四年無光合作用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0 月 31 日 12:26 | 分類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灰塵導致恐龍滅絕,研究:地球四年無光合作用


6,600 萬年前,一顆隕石撞上地球,造成生存 1 億 4 千萬年的非鳥類恐龍滅絕,《自然地球科學》研究發現,最後讓恐龍與 75% 物種滅絕的原因,是隕石撞擊後籠罩地球長達 15 年的灰塵導致地球變冷,光合作用消失,食物鏈崩潰。

1978 年科學家發現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後,一直努力解開恐龍滅絕謎團,據地質紀錄,6,600 萬年前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後導致地震波,岩層出現稱為白堊紀─古近紀邊界的礦物礦床,厚約 1.2 公尺,記錄襲擊發生後 20 年狀況,讓科學家了解地球生命史最重要的事件。

這年代岩層對科學家而言是化石寶庫,譬如科學家透過發現的魚化石,了解這顆小行星是在春天撞擊墨西哥猶加敦半島,還有許多化石紀錄,告訴科學家撞擊後地球發生什麼連鎖反應。然這些地質構造不足以證明這顆巨大的小行星如何導致恐龍滅絕,科學家一直認為是其他因素,如撞擊過程釋放硫磺,或野火產生煙塵引發全球冬季氣溫驟降。

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物種滅絕,至今仍眾說紛紜。2017 年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地質學家在距希克蘇魯伯撞擊點約 1,865 英里的北達科他州地質構造收集到矽酸鹽塵埃顆粒樣本,科學家與比利時皇家天文台研究員合作,目的是找到希克蘇魯伯大規模滅絕事件的主要控制因素。

以往科學家關注被隕石撞擊汽化的岩石硫顆粒,以及撞擊和之後大火產生的煙灰,但忽略了塵埃作用。科學家認為,硫顆粒非常粗,煙灰極細,顆粒大小介於中間的細塵才是改變氣候的主要因素,因硫磺和煙灰顆粒會消失,但細塵顆粒會停在大氣至少 15 年,導致平均地表溫度驟降 15°C

團隊將收集細顆粒數據輸入類似現在的地球氣候模型後,確定塵埃扮演的角色,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關鍵。模型顯示,當時塵埃量約 2 兆噸,超過珠穆朗瑪峰重量 11 倍。塵埃進入大氣,兩週內全球光合作用就中斷長達 620 天,兩年後才恢復,四年後大氣層才變清澈,讓植物有足夠陽光重新生長。

但這期間食物網破壞殆盡,引發災難性的大規模滅絕,75% 生物消失。雖然這研究結果需要結合更多地點細塵測量才能有更多全球性結論,但研究員認為,發現世界大規模滅絕期間發生什麼事,對了解過去和未來非常重要,也許可幫助科學家預測人類將來可能面臨的大規模滅絕。

(首圖來源:Pixabay)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