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豪雨成災的慘痛教訓,香港須啟動提升氣候韌性建設及措施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12 月 02 日 0:00 | 分類 環境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9 月豪雨成災的慘痛教訓,香港須啟動提升氣候韌性建設及措施


9 月 7 日午夜,香港遭遇有紀錄以來最大降雨,地鐵站出現瀑布、街道變成河流,商場及海底隧道皆被大水淹沒。突如其來的天災,讓自詡有良好排水設施和預警系統的香港,措手不及且毫無招架之力。 

香港對狂風暴雨並不陌生,因和台灣一樣幾乎每年都會遇到颱風。為了應付颱風豪雨,建立有 200 年標準的防洪建設,也耗資 1.5 億港元建置手機緊急警報系統。然面對這次極端氣候,這些建設都不堪一擊,幾乎沒有任何作用。這次暴雨是「500 年一遇」事件,就連政府也措手不及。現有防洪標準遇上這種等級暴雨形同虛設。 

這次教訓使香港社會對氣候變遷議題更關注,市民紛紛呼籲政府應該提升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不僅強化基礎防洪建設,還需改善危機管理和緊急應變的能力。如果管理不善,史無前例洪水和超級強颱將造成這個亞洲的金融中心數十億美元損失。金融業對極端氣候威脅非常有感,香港金融管理局 2021 年的氣候壓力測試,香港三分之一銀行房地產貸款(約 1 兆港元),都面臨颱風和洪水風險。

有些亞洲國家早已未雨綢繆

香港政府對此必須做出回應,行政長官李家超在 10 月發表《施政報告》時談到,為了提升香港面對極端氣候的應變力,未來將會持續強化預警、準備、應急和復原等四方面。一改前任行政長官只專注於減少碳排的施政方針,他將推動一項耗資 80 億港元(約 10 億美元)計畫,以提升防洪標準並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來改善災害預警系統。

除了豪雨成災,氣候變遷也為香港帶來的另一個較被忽視的問題──高溫。香港剛經歷有史以來最嚴熱的夏季,這對於許多居住在狹小隔間或頂樓加蓋的低收入戶而言,絕不僅只是悶熱不舒服而已,更可能嚴重威脅他們的生存和健康。但香港政府目前似乎仍未有保護他們免於高溫傷害的措施。

有些亞洲國家和城市則早已未雨綢繆,投入龐大資金積極推進應對極端氣候的防禦建設。東京政府就有一項高達 15 兆日圓(約 996 億美元)的強化「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計畫,以提升其公共設施抵禦天然災害的能力。其中約 6.6 兆日圓將用於改善地鐵地區的防洪強度。而新加坡這個地小人稠的臨海城市,全球暖化所伴隨的海平面上升自然難以置身事外。不過與許多可能被淹沒的太平洋島國不同,新加坡擁有雄厚的財力。總理李顯龍在 2019 年就曾霸氣宣示:未來 100 年將耗資 1,000 億新幣(約 738 億美元)對抗海平面上升,至今已注資 50 億於海岸保護與水災防治。

香港大學土木工程學教授陳驥(Ji Chen)表示,如果是一般豪雨,香港防洪設施都足以負荷,但若是 500 年甚至千年一遇的超強降雨呢?極端氣候並非遇過一次就沒有下次了,政府絕不能掉以輕心。雖然香港對氣候韌性的規劃啟動較晚,但最近災情為香港敲響警鐘,投注更多資源絕對必要。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