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鹿寶貝》強調真實案例卻沒盡到「注意義務」,被影射女子提告 Netflix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5 月 23 日 8:00 | 分類 數位內容 , 科技趣聞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馴鹿寶貝》強調真實案例卻沒盡到「注意義務」,被影射女子提告 Netflix


《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可能是 Netflix 今年最有話題性的影集,描述被指寄發成千上萬封簡訊與信件的女性跟蹤狂故事。女主角出色演技與引人入勝的拍攝手法,成為今年度某些影評稱為「創傷劇」最佳代表,甚至許多人紛紛分享被騷擾的「創傷症候群」。

《馴鹿寶貝》以編劇兼男主角李察‧加德本人聲稱的「真實經歷」為基礎,引發全球性轟動後,不管 Netflix 做過什麼避免誤導真實人物的「努力」,真實世界女主角菲歐娜‧哈維站出來指控影集詆毀名譽時,結局註定不會善終,同時也讓 Netflix 與李察‧加德面臨法律訴訟,因影集引發的風暴可能難停歇。

(Source:維基百科

5 月 16 日 58 歲的菲歐娜‧哈維上英國著名脫口秀節目〈Piers Morgan Uncensored 皮爾斯‧摩根不設限〉接受主持人皮爾斯‧摩根訪問,菲歐娜表示,她不是主動願意被寫成影集,菲歐娜‧哈維劇中名為瑪莎‧史考特,而不同點就只有這項,從選角到劇情都只能讓人想到特定某人,就是菲歐娜‧哈維。

 ▲ 被《馴鹿寶貝》影射的女主角宣稱將提告 Netflix。

女子因同事件上過新聞

儘管編劇李察‧加德聲稱,已改編劇本與現實有差別,但數百萬英國鄉民看劇後用關鍵字搜尋,跟騷者資訊或醉酒後性侵主角編劇是誰,甚至查詢這些人是否遭法律制裁,就會將瑪莎用語與菲歐娜‧哈維連結,後者於類似時間點有推文給李察,都成為人們將瑪莎與菲歐娜連結的「證據」。

不但菲歐娜外貌與女主角相似,曾任律師也被指控騷擾已逝英國前工黨議員吉米·瓦雷(Jimmy Wray)夫婦,遺孀蘿拉‧瓦雷(Laura Wray)接受《鏡報》訪問時表示,她對 Netflix 沒有嘗試隱瞞女子真實身分感到震驚,她認為製作宣傳是真實故事的影劇,且主要人物都活著,非常可能受嚴重傷害,Netflix 有義務保護隱私。且女主角原型的菲歐娜‧哈維顯然精神狀況不穩定,蘿拉認為 Netflix 並沒有採取足夠措施保護菲歐娜。另外,身為曾被菲歐娜騷擾的人,蘿拉也害怕自己再度成為騷擾目標。

儘管李察聲稱製作方已盡一切方式掩蓋身分,但蘿拉認為「他們只是把主角換個名字而已」,這部劇大紅後,菲歐娜名字就不斷出現。即便加德在 IG 懇求大家不要猜測女主角的真實身分,但菲歐娜馬上被揭露。她接受《每日郵報》與《每日紀事報》訪問,之後上脫口秀。將近一小時節目,菲歐娜承認她共發送給李察「約 18 條推文」,並會開玩笑但否認寄出數千封信件,也否認被判過九個月徒刑。

上週英國議會與 Netflix 負責人班傑明‧金會面,班傑明說明 Netflix 與拍攝 Clerkenwell Films「採取一切合理預防措施,掩蓋或許是主角的真實身分」,不過就連訪問菲歐娜的主持人皮爾斯‧摩根都不認同,他認為 Netflix 跟李察‧加德對隱私「注意義務」無疑極度失敗。

這也成為菲歐娜決定提告 Netflix 的「材料」。

媒體要避免無謂傷害的「注意義務」

Netflix 之所以被英國國會傳喚,就是因「注意義務」,英國侵權法案,每人都對另一個人有「注意義務」,必須確保他人不會遭任何不合理傷害與損失:可能是雇主對員工、醫生對病人、老師對學生、律師對客戶。換句話說,進行可能傷害他人身體、精神或財產等活動時,就產生需小心的注意義務。這看似是抽象的法律概念,但其實大部分國家法律都有這類概念的延伸法條。

BBC 引述熟知影視產業運作的 Deadline 編輯傑克‧肯特(Jake Kanter),假設菲歐娜真是主角瑪莎原形,那皮爾斯採訪最令人震驚的事,就是菲歐娜完全沒接到通知說要拍這部影集。假設 Netflix 有先讓菲歐娜知道要拍這部影集,或許能減少菲歐娜受關注的可能。

由於題材競爭,導致近年越多人關注真人秀、影視作品的「注意義務」,以避免影射人物無端受害。Netflix 也不是第一次爆發爭議,2020 年影集《食人魔達默》沒有任何受害者家屬參與下製作,受害者家屬覺得受傷使 Netflix 飽受批評,但很明顯,《馴鹿寶貝》顯示 Netflix 沒有吸取教訓。

且《馴鹿寶貝》開頭強調「This is a True Story」更使 Netflix 被索賠機率大增,英國法律使菲歐娜有打贏官司的機會,但賠償金對串流巨獸 Netflix 來說可能九牛一毛,甚至比影集宣傳費還低,讓「注意義務」顯得更廉價,況且當事人不見得願意提告。

說到底,Netflix 可能沒想到低成本的《馴鹿寶貝》會受歡迎,本週仍有超過 1,100 萬觀看且可能成為 Netflix 長青影集。假設這類製作方法不但引起話題,也不需太多成本,對 Netflix 來說,就更不會要求製作公司在乎「注意義務」。

英國打算對 Netflix 等影音串流開刀,議會將會通過新法案,讓英國有服務的影視公司,也跟英國廣播公司一樣接受「注意義務」審查,但能否遏止 Netflix 等大公司對注意義務不夠嚴謹的歪風,值得觀察。

(首圖來源:Pixabay